凿刀下的“毫厘功夫”

2018-08-03 09:40  

向雍展示参展作品《结绳记事》。

雕刻印章。

造型。

上色。

雕刻。

烙字。

书写拓印清样。

加工木料。

都说岁月像一把刻刀,把时光雕刻出了情调。当木头遇到了刻刀,雕刻出的却是艺术,演绎一场腐朽化神奇的嬗变。一把凿刀刻写人生,46岁的现代刻字艺术爱好者向雍右手持凿刀,左手挥动木槌,在一块木头上刻字雕花,一敲一凿中,将那不起眼的丑木幻化成艺术奇珍,让“枯木逢春”这个词有了活生生的意味。

10岁那年,向雍迷上了雕刻,放学后在山坡上放牛时,随地捡起一个树根,在他凿刀的捣鼓下,雕出一个颇具几分神韵的玩偶。那时,向雍能娴熟篆刻个人印章、公章,成为乡亲们眼中的艺术小天才。

雕刻的木料一般为经风化的木桩、横梁,材质坚硬,古朴残缺的外表更能雕刻出自然之美。平时,向雍如一个“寻宝家”一样,经常探寻在农村土屋拆除现场,一块椽子、一根木柱,一旦被他相中,便被视为至宝。

看相好的木头是打磨出来的,在砂纸的磨制抛光下,一根根藏身在屋檐下或泥土中的木头,重新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把凿刀好比一支笔,笔尖是遒劲笔锋的运笔核心,锋利刀口之于雕刻经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0.5公分到6公分的凿刀,有20余种,每次雕刻前,向雍都要在磨刀石上磨砺一番。

有时,艺术并不是与生俱来,它需要艺术思维和创意的点睛、点化。一块深埋在断壁残垣里的木方,抑或躺在柴火堆中的一个树疙瘩,在向雍的凿刀雕琢下,都会张扬出十足的艺术范儿。

木头上的雕刻,恍如尖刀上的舞蹈,不能大意,也不能走错一步。雕刻前,向雍将雕刻的文字、图案在宣纸上写成清样,再用复印纸拓印在木板上,这样在雕刻中就有了一个参考的模板。

哪里要深凿,哪里要留白,向雍用笔描绘上颜色深浅不一的标记。“多凿一凿子,就让作品废了,少凿一凿子,却让效果表达不出来,把握尺寸很关键,不可有半点闪失。”向雍把雕刻比作“毫厘功夫”,在一毫一厘间刻写完美艺术。

“咚、咚、咚……”在向雍狭小的工作室内,木槌和凿刀的撞击声时常在房间回荡。雕刻不足一平方米的木块,向雍要耗上一个星期时间,他深谙“慢工出细活”这个理儿。

除了雕、刻,向雍还怀有一身烙字的功夫,一把电烙铁雕刻刀在木板上清点,伴着一缕缕白色青烟,一个个洋洋洒洒的字体跃然木板上,别具一种艺术风味。

一件成功的木刻艺术品,要经历八九道工序,后期上色是最关键的一环。刷上黄、灰、黑等不同色彩的颜料,一件件朴素的木雕仿佛穿上了有气质和韵调的外衣,古铜色的庄重、草绿色的清新、棕褐色的古朴……木雕在色变中升华了内涵。

刻字艺术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爱学习、钻研的向雍熟练书写篆刻楷体、行书、草书、篆书、隶书五种字体。“创作就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和时代接轨,才能创造出群众喜欢和接受的大众艺术品。”在现代刻字这条路上,向雍孜孜不倦。

从10岁到46岁,从雕刻“小神童”到“老顽童”的转变,36载刻字艺术生涯,向雍从未放下过手中的凿刀。向雍已创作了上百件木刻艺术品,80余件刻章作品被报纸、杂志刊登,代表作《三心知禅》篆刻作品被湖北美术馆收藏。

目前,向雍雕刻的压轴作品《结绳记事》将在全国第十一届刻字作品展上精彩亮相,他计划借助刻字艺术载体把传统文化推向更高的舞台。“在巴东掌握木刻技艺的人为数不多,如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我乐意手把手传授真技,把这个刻字艺术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巴东人,向雍致力做一个弘扬和传承现代刻字艺术的“手艺人”。

来源:恩施晚报 通讯员 付瑞勇

http://szb.enshi.cn/eswb/html/2018-08/03/content_114221.htm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