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后,
会有一些正常反应,
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
以及身体低热等,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大多数疫苗接种后不会引起严重反应,但是由于每个孩子体质不同,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各种预防措施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
疫苗上市之前需要经过临床试验,只有它对人群的保护效果远远大于不良后果,才有可能被批准上市。和药物一样,不同的疫苗也会产生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质,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疫苗反应其实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就像感冒发热一样是机体在抵御细菌或病毒。在注射疫苗后,人体可能会出现发烧、哮喘等过敏反应。这种副作用,有个专业术语叫“超敏反应”。
大多数疫苗接种后是不会引起严重反应的,但是由于每个孩子体质不同,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各种预防措施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
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经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预防接种疫苗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低热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一两天即可自行恢复。出现较严重的反应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处理。
疫苗接种后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表现结果为两方面:一是免疫防护作用;二是免疫损害作用,包括引起速发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是人体接种疫苗后30~60分钟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是人体接种疫苗后48~7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皮肤多形性红斑等。
规避这类反应的主要措施是必须由经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的机构开展预防接种,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乡、镇卫生院等。对接种者严格控制各类疫苗的禁忌证。
免疫接种禁忌者包括:患有急性疾病者、免疫功能改变者、既往接种有不良反应者、神经系统疾患的患儿、重症慢性病患者、过敏体质者(对疫苗中成分过敏者)等。处于发热、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妊娠期等时期应暂缓接种。
尽管如此,与不接种疫苗导致患传染病的风险相比,接种疫苗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极低。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链接:http://m.hbtv.com.cn/p/1523685.html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