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骄阳似火,40℃的高温,海拔不足200米的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热浪滚滚。然而,在该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旁的“扶贫车间”——双平鞋帮加工厂里,丝毫感觉不到热。工人们在有空调、风扇的环境下,精心操作着缝纫机。
双平鞋帮加工厂是由该乡千户村五组村民张鹤平创建的,于今年6月注册成立并投产。
42岁的张鹤平,一家六口人。张鹤平说,家乡偏僻,离县城百余公里,家庭人口多,收入低,挣钱门路少。
1989年,张鹤平初中毕业后便外出到河北、浙江等地打工,后来在浙江的一家鞋业公司打工10余年,从一名操作工做到车间管理人员,年薪近20万元。
家乡大变样,政府有支持,加之父母年纪大了,父亲身体不好,小儿子在上学,今年开春,张鹤平决定放弃高薪回家创业。
张鹤平说,工厂才起步,自己管理经验欠缺,要依靠浙江鞋业公司支持。公司给订单,工厂加工成半成品,产品验收后,公司付给合同金额。他以“公司+扶贫车间+农户”的模式,解决了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加工流程及标准有规定,原材料不能损坏。”42岁的贫困户黎欣欣是厂里聘用的工人之一。她正专注地车缝、处理线头,一丝不苟。
说起黎欣欣一家,张鹤平有些心酸。黎欣欣家住泉峪村七组,一家四口人,夫妻俩和五岁的孩子三人都患有慢性疾病,常年吃药,每月药费1000多元,还要抚养年老多病的母亲,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此前她一直在广西打工。
“她是我聘用的第一批工人,带薪培训上岗。受疾病及年纪影响,给她的培训与指导免不了多一些。因为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她做工比别人慢,所以工资较别人低些。”张鹤平说。
上机、车缝、处理线头等技术环节,黎欣欣眼下已基本熟练。从上岗时每天几件到现在每天能加工20多件,黎欣欣十分满意与知足:“在外务工每个月工资也就1000多元,现在在工厂做事,作为学徒工,也能拿到1000多元,而且平时还可以照管家人,送孩子读书。以后成为熟练工,工资会拿得更多。”
与张鹤平同村的村民向小扇,也曾在浙江鞋业公司打过工。
今年,张鹤平建起工厂后,向小扇也就不再外出打工,而是进厂做事,同时兼顾家庭。
“有时没来,有时上半天班,每月在厂里做事时间不到一半,工资近2000元。”向小扇说。
“‘扶贫车间’有限。目前有25名工人上班,已完成2万份订单,收入10万余元。”张鹤平说。
张鹤平说,交通不便路程远,运达货物不及时,导致生产成本高,尽管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村民,但是工人工资与外地企业不能相比。
“鹤峰高速即将贯通,到乡的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正加速推进,交通设施条件将会愈来愈好。”张鹤平创业信心十足。他又租了两个车间,订购的50台缝纫机已在运输途中,不日将投入运行。前来报名进厂的村民近100人,车间按照“易地搬迁户优先”的原则,与40名贫困村民签订了意向性协议,他们将在接受一周的培训后上岗。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赵婧
http://www.enshi.cn/2018/0802/657581.shtml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