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领导、尖刀班成员及各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现场勘察公路
尖刀班同志现场勘察、测量公路
尖刀班就该项目召开院子会
水打沟至茶香坨路段硬化施工中
硬化后的公路
刘金海夫妇在硬化后的公路上散步
一抹夕阳,一对老夫妇手牵着手行走在山野间,温柔的山风在他们脸上,夹杂着一股瓜果的清甜和丛林的松香味。老俩口时不时停下来在路边歇歇脚,又接着走。从5米到500米,常人眼中的距离,对于老俩口来说却走了40年。
“以前我爱人最多能在院坝里走5米,这路一好,她可以走到那上面去了”刘金海指着半山坡那栋房子,又补充道“我们俩每天坚持顺着这条公路走,来回可以走500米了”。看着眼前这条公路像飘落的玉带点缀在绿树环绕的山间,刘金海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
刘金海是中坝村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住水打沟,夫妻俩在这交通闭塞的山坳坳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他们共养育过6个子女,年轻时候的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帅小伙,脑瓜子又机灵,妻子全桂兰也算是十里八乡公认的美女,可谓郎才女貌,夫唱妇随,令人羡慕不已。他们开过煤厂,做过小生意,一家人生活得很富裕,在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的80年代,他们家算的上是村里的首富。
不幸的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病魔就再没有离开过这个家庭,他的大女儿患了严重的皮肤癌,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十分有限,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政策还不完善,仅4年间,就花了20多万医药费,最终还是没能保住生命。“20万”在当时来说是什么概念?一个“万元户”就已经很难得了,甚至许许多多农村家庭或许连饭也吃不饱,更别说是大病。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另外2个儿子也相继因病去世。几年之间失去了三个孩子,对这个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妻子全桂兰一时之间无法承受这样的灾难,悲伤过度,日夜哭泣,从此以后,也患了眼疾。用刘金海的话说,妻子的眼睛就是“哭瞎的”。
全桂兰被鉴定为视力1级残疾,双眼只有微弱的光感,基本没有视力,早些年还可以勉强由人扶着带到集镇上走走,后来她只能自己摸索着,靠着一根拐杖在屋子和院坝里适当走动,如今在世的3个女儿中,大女儿身患癌症,小女儿远嫁重庆,居住在本村的二女儿离异后又常年在外打工,平日里只有老俩口独自生活在村里,刘金海常年多病,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尽管如此,照顾妻子饮食起居,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从无怨言。而妻子全桂兰这40多间就再也没有走出过这房前屋后。
自2017年,州文体新广局结对帮扶咸丰县坪坝营镇中坝村以来,强抓基础设施建设,共争取和整合资金36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修建,共计完成了11.35公里公路硬化。昔日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因为有了路,脱贫致富步伐明显,村民们主动学技术、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年初,州文体新广局派驻尖刀班驻村后,70多岁的刘金海老人多次向驻村领导、包组干部反映“出行难”问题,“这条路许多年前就是村里出村的主公路,每天人来人往,尤其到了赶集的日子,热闹非凡”,他回忆道,“村主公路改道后,这条路多年失修,才渐渐荒废了,走的人少了,更别说有车经过,让我们出行更加难了”。今年5月,尖刀班同志多次到现场勘察、测量,召开屋场会、院子会收集群众意见,并召集尖刀班成员及各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专题研究解决方案,但由于年初该路段硬化工程项目申报镇里没有批下来,资金困难,驻村第一书记孙喜又多次与镇相关部门就该项目进行对接、协调,最终还是因为“资金困难”,项目只能暂缓。
当我们再次入户刘金海家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他说“你们每来现场看一次,我心里觉得希望就多一点”,不仅是他,还有沿线中坝村及杨洞村30多户掉散户的出行难。从刘金海家返回村委会的路上,驻村队长刘锵问过我们一句话:“将心比心,是你住在这旮旯,你愿不愿?”,没有人回应,但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这件事引起了局领导高度重视,5月7日,州文体新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坝村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谭祖庆到现场勘察,专题调研该路段硬化项目的可行性和资金调项,这让大家又一次看到了希望。驻村领导迅速与扶贫办对接资金调项事宜,共争取和整合资金67万元,在经过多方调研、项目可行性评估、方案设计等一系列程序后,6月2日,中坝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此次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整治内容包含了水打沟至茶香坨路段硬化和村主干道两旁院落环境整治2个项目,历时仅1个月,项目全面完工。
也就意味着,这条路直接修到了刘金海的家门口,同时沿线中坝村及杨洞村30多户掉散户的出行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大改善了沿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村民到杨洞更方便了。
7月2日,州文体新广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坝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王坤德前来中坝村检查工作,在听取驻村尖刀班扶贫工作专题汇报后,决定前往水打沟,亲自走一回这条路。我们再一次来到了刘金海老人的家,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不需要穿山越岭,不需要脚踏荆棘,而是直接把车开到他家门口,一下车,他便亲切地迎上来握着王坤德局长的手,激动地连说了三句:感谢!感谢!感谢!
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那一声“感谢”的重量。他向我们表示,已经发动了这一带的村民,自发地组织大家在公路两旁种桂花树,还会鼓励这附近的村民发展产业,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
一条路,改变不了他多舛的命途,却能够让他布满荆棘的人生增添一点温暖和信心。这条路更像是刘金海的人生路,也象征着中坝村的脱贫攻坚之路,不管遇到多少磨难和困难,只要不放弃,不忘记初心,希望和成功终将到来。同时,这条路也让值得我们所有扶贫干部深思: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究竟是什么?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又是为了什么?“感谢”两个字给了我们答案: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而郑板桥的诗当是每一位扶贫干部始终牢记于心的座右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州文体新广局 通讯员:谭子墨 责任编辑:童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