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核桃, 小可养活一个家,大可振兴一个村。致富 “核” 动力从何而来?从一枚核桃果到致富果或伤心果, 转折点就在一个 “管”字上。
700亩核桃园, 1000余棵30年树龄的核桃树王, 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是名副其实的核桃村。核桃, 一直是土店子村民的 “摇钱树” , 但近年来由于管理粗放, 导致一部分核桃挂果少或不挂果, 上演了核桃树 “占着良田不产出” 的剧情。 “种核桃没搞头, 还是种几棵包谷划算。 ” 在一片怨言中, 砍树还田成风。
“核桃是土店子脱贫的希望产业, 这个产业有先天基础和优势,可以做一篇产业扶贫的好文章。 ” 5月21日, 巴东县委主要负责人在调研土店子村产业发展时, 经过实地走访和调研, 现场给驻村 “尖刀班”布置了一个作业: 找技术外援、 打通市场渠道、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把核桃产业打造成土店子脱贫的绿色引擎。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引进市场主体、 策划核桃订购会, 驻村 “尖刀班” 挖掘、 引爆 “核” 动力, 探索出产业扶贫新模式。
冷落: 先天有余后天不足“摇钱树” 成了 “伤心树”
平均海拔1100米, 年均温度15℃,砂质土壤, 坡地分布广, 土店子的地域小气候似乎是为核桃 “量身定制” 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土店子的老百姓就有自发栽种核桃的习惯。走进土店子村, 房前屋后、 坡上坎下、 公路沿线, 随处可见核桃树。
“咱们土店子的核桃都是适应了本地气候的老品种, 油脂多、 香脆, 是市场的抢手货。 ” 据土店子村支书张永堂介绍, 全村拥有老核桃园300亩, 2010年新增400亩。700亩核桃基地覆盖全村10 个组, 核桃成了家喻户晓的 “致富果” 。
3亩核桃成片分布, 16棵30年树龄的核桃环抱着院子, 种植大户向仕香曾一度迷上了核桃。 “去年一棵大树收获200斤核桃, 16元一斤, 有3200元的收入。 ” 向仕香算了一笔账, 三棵核桃成就了她的 “万元户” 之梦。和向仕香一样,田祖金靠一棵直径80厘米、 树高15米、树冠200平方米的 “核桃树王” , 一年收获核桃175公斤, 按均价每公斤20元计算, 可收入3500元。
一棵大龄核桃树, 动辄收入上千元,在土店子果农心中, 核桃树就是 “摇钱树” 。
“核桃树长得太高, 1亩田最多容得下四五棵, 且挂果率低, 还容易坏果掉落, 松鼠也隔三岔五来抢食, 到篮子里就没得几个啦。 ” 四组果农张大铁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时, 就栽种了1亩核桃, 因为管护技术跟不上, 一度受追捧的核桃渐渐被冷落。和他一样, 相当一部分果农在降温的核桃产业中冷了心。
砍树还田, 让农作物、 时令小水果取代核桃, 果农们纷纷做出这种的无奈选择。 “不挂果, 没办法, 只有砍掉换上其他作物, 来保我们的饭碗。 ” 今年, 72岁的果农谭正凯一下子砍掉了40棵成年核桃树, 栽上了桃树, 像这样 “除旧推新” 的现象时常上演。从信心十足到心灰意冷,从 “摇钱树” 到 “伤心树” , 有着先天优势的土店子村核桃, 亟须一场管护技术来拯救。
转机: 共建实习基地 借 “技” 趟出致富路
一把嫁接刀在核桃树皮上飞舞, 划开一道口子, 插上一小截核桃嫩芽, 贴紧切口、 黏合、 缠上胶带……县林业部门技术员谭学春麻利地完成了核桃嫁接。
“没想到核桃还要这样嫁接, 我们以前都是望天收, 怎么可能有好收成? ” 围观的果农中, 汪达银看傻了眼, 称这是一堂核桃管护 “启蒙课” 。
从思想打开切口, 启蒙核桃管护技术。驻村 “尖刀班” 专门邀请技术专家,在核桃园上技术课, 手把手现场示范, 传授核桃 “种植经” 。每年组织两次技术培训, 每组培养1到2户管护样板户, 建1个标准示范园,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带动全村核桃基地标准化集约化建设, 走出 “靠天吃饭” 的老路, 借 “技” 趟出绿色致富路。
专家智囊团进驻核桃园, 土店子人核桃迎来 “第二春” 。目前, 巴东县职业高中正在与土店子村共建核桃管护实训基地, 引导园林果茶专业200余名学生走进核桃园, 认领核桃树, 划分管护区, 把核桃园变成实验室、 田园课堂, 在学与做中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 与果农结成互帮互助的技术共同体。
“我们会根据核桃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剪枝、 嫁接、 施肥、 疏果等技术培训, 并引入无人机喷洒药水, 让果农接受和感受科技种植核桃的力量。 ”据职高副校长郑开春介绍, 下一阶段, 专家智囊团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因地制宜开发2到3个新品种, 实施嫁接改造,淘汰效益低的老品种, 打造一个高产、 高效的核桃品种矩阵。
小小核桃果, 巧变 “黄金蛋” 。核桃管护是一场全民行动, 也是覆盖全村的一次核桃产业升级。驻村 “尖刀班” 班长谭明胜带领队员走访调查, 列出了这样一张清单: 挂果核桃400余亩, 丰产树2500余棵, 理论产量可达70吨。目前,他计划对丰产树进行统一编号挂牌、 编制基本信息, 实行二维码管理, 让每棵树拥有一张 “身份证” , 真正做到技术管护“因树施策” , 管护一棵不漏。
希望: 订购+定制 市场主体为产销 “引路”
如何把小核桃做成大产业?怎样走出 “小农” 迈向大格局?驻村 “尖刀班” 班长谭明胜立足 “专业人做专业事” 的原则, 引进巴东易达农业专业合作社, 借助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模式, 引导果农入社共建 “技术共享, 利益共享” 平台, 延伸和提高核桃产业链与附加值。
“合作社按保护价回收核桃, 引导果农用土地、 劳力入股, 参与利润分红。我们还将投资添置拣选、 包装等设备, 组建核桃初加工生产线, 走品牌、 品质发展之路。 ” 易达农业负责人易美军说, 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通过产销一体化 “保姆式” 服务, 力促核桃从卖产品到卖商品转变, 实现企业盈利和果农增收的 “双赢” 。
从核桃园到超市货架、 市民购物篮, 驻村 “尖刀班” 成员巧借互联网平台、 朋友圈、 爱心人士等各方力量, 为土店子核桃销售当好经销商和宣传员。杭州下城区卫计系统挂职干部刘越为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代签了一批核桃订单, 巴东县妇幼卫计中心60名干部向60户结对帮扶贫困户订购核桃, 共计1500公斤, 宜昌、 恩施等地的客商甩来批量采购单……在订单的助推下, 土店子村核桃产业迎来了新生。
“扶贫干部教会我如何致富, 还帮我卖核桃, 真是太感动了。 ” 贫困户张法先是核桃种植大户, 结对帮扶干部张远敏一次性采购核桃30公斤, 并把朋友、 闺蜜也拉入了核桃订购圈。除了订购, 驻村 “尖刀班” 还推出了个性定制模式, 吸引城里人到核桃园现场认领称心如意的核桃树, 分一年或几年支付订金认领核桃树, 成熟时认领者亲自采摘, 果农则“坐享” 其成。
用节会引爆核桃能量, 狂吸一把粉丝。目前, 驻村 “尖刀班” 正积极策划2018核桃产品订货会, 让小小核桃唱响脱贫大戏。订货会搭建展销平台, 让客商、 顾客前来体验土店子积淀深厚的核桃文化, 感受核桃采摘和观光的乐趣。在核桃走出去、 游人走进来的互动中, 释放和凸显核桃产业致富的“核” 动力。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谭 平 付瑞勇 李 君
http://www.enshi.cn/2018/0725/655839.shtml
实习编辑:李想想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