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全家人围在一起看黑白电视。
27年前的州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至今仍在使用。 (范开章供图)
改革开放初期,黑白电视慢慢地进入恩施人民的生活。从每天傍晚几十个人围在一起观看黑白电视到如今液晶高清电视的普及;从“雪花飘”“摇天线”的无线电视到如今高清数字电视的问世……40年里,恩施人民不仅经历一场“视听巨变”,生活方式也在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黑白电视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80年代初期,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集镇,电视机作为稀罕玩意儿慢慢进入百姓视野,但由于价格不菲,一般人家很难买上一台电视机,仅仅只有供销社、茶厂、税务所有3台黑白电视机。几乎每天晚饭过后,总有几十个人守在这三个地方的电视机旁观看节目。
当时正在芭蕉读小学的谭鸿,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傍晚去茶厂看电视,大人们围在一起聊天,小孩们在一旁嬉戏打闹,这个场景让她至今难忘。
“1987年,我妈花了400多元买了一台14英寸熊猫牌的黑白电视,一用就是十几年。”谭鸿说,尽管当时电视机只能收看两三个频道,且信号很差,动不动就会“雪花飘”,但看电视却成了他们每天最期盼的娱乐活动。现在,虽然电视机普及了,内容也丰富多了,但还是很怀恋以前那种淳朴、热闹的场面。
据原州广播电视局技术科科长、高级工程师范开章(已退休)介绍,改革开放之后,恩施地区通过差转技术转播中央、湖北省电视台的节目,让老百姓从广播时代顺利走进了无线电视时代。但由于传播技术发展有限,广播电视信号常常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干扰,造成信号不稳定,从而出现了“雪花飘”“摇天线”等生活场景。
“直到1986年,全州各县市开始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站,同时开通调频广播信号,充分利用差转、微波、卫星传输三种传输方式来增强信号源,这才让老百信基本告别了‘雪花飘’‘摇天线’的生活场面。”范开章告诉记者,1987年左右,恩施各县市也开始创办电视台,一些地方频道也慢慢诞生。
有线彩色电视、无线卫星地面接收器走进千家万户
到了90年代,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新三件”逐渐取代了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代表的“老三件”。同时,州城的无线电视也通过共用天线的形式慢慢地过度到了有线电视时代。
州城市民周志斌对此印象十分深刻,“80年代时,州城每栋楼都树立着很多天线,像树枝一样,从1988年开始,就开始使用共用天线,一个小区、一个单位只用一根天线,差不多过了两三年后,有线电视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天线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
“1995年,我家用上了彩电,还接上了有线电视,可以收看30多个频道,信号也十分稳定。”周志斌说,“但是当时收看的都是固定的节目,不像现在可以随意点播,因此在家争夺遥控器的场面经常发生。”
周志斌告诉记者,由于电视节目有限,同时时间固定,当时人们又开始通过租碟子和录像带的形式观看更多的电视剧以及电影。当时,州城的影碟租赁店、录像厅生意都十分火爆,2000年以后,很多人家中甚至存满了几柜子的光碟。
90年代初,我州的农村地区仍然只能靠无线发射信号收看三个频道左右的节目。90年代中期,部分村民开始购买家用无线卫星地面接收器,也就是“电视锅”,并通过无线发射信号卫星接收系统解决看电视困难的问题。
1994年,家住咸丰县黄金洞的村民罗秉权买了一台22英寸创维牌的彩电,但只能收看3个频道,远远满足不了全家观看电视的需求。1995年,罗秉权又花2000多元买了一个直径差不多2米的“电视锅”安装在楼顶,从此便可以收看到20多个频道。
据湖北省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纪委书记王利民介绍,我州从90年代开始,便在城区的共用天线基础上建设网络,从而形成了有线电视,1996年,全州所有的乡镇均实现了有线电视的普及。1998年,为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问题,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政府补助形式让无线卫星地面接收器迅速普及,如今全州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已达到98%以上。
机顶盒出现,我州进入数字、智能电视时代
如果说90年代至00年代是彩色有线电视的天下,那么2008年州城开始出现的标清数字机顶盒则标志着电视机开始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
那一年,很多市民都在电视机旁装上了一个小小的机顶盒,起初并不明白这个设备有什么意义,但装上之后的变化却让许多市民惊叹。“这个小小的机顶盒不仅让电视画面更加清晰,同时还能收看综艺、美食、情感、文化、体育等不同种类的上百套节目,大大改变了以前准点守在电视机观看固定节目的生活场面。”州城市民吴军说道。
2014年,高清数字机顶盒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电视画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技术除了不断朝着高清数字化迈进,同样更是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2017年,广播智能终端DVB+OTT机顶盒正式上线,恩施市民步入到智能电视时代。
在湖北民院读大一的王月家中前段时间安装了一个OTT广电智宝盒,“现在的电视更像是一台电脑,不仅仅可以随意点播电视节目、上网浏览、还可以玩游戏,几乎可以把时下所有热门的游戏搬到电视屏幕上,并通过空中鼠标、无线键盘进行操控,功能十分强大。”
“智能电视不仅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同时也搭载了操作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安装或者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网线、无线网络来实现网络搜索、视频点播(VOD)、数字音乐、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电话等应用服务。”湖北省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总工程师曹宏森介绍道。
据湖北省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州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55.2万户,广电宽带用户17.3万户,OTT广电智宝盒用户15.7万户,传输数字电视节目171套,其中标清120套、高清50套、3D节目1套,在全州广播电视已经正式进入了数字、智能新时代。
链接
恩施州广播电视发展史
1978年,恩施开始通过差转技术收看中央、湖北省的无线电视节目,但是技术发展有限,电视信号不稳定,常出现“雪花飘”“摇天线”的情况。
1986年,全州各县市开始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站,并同时开通了调频广播信号,充分利用差转、微波、卫星传输三种传输方式来增强信号源,让老百姓基本告别了“雪花飘”“摇天线”的生活场面。
1988年,州城开始从使用共用天线技术,一个小区、一个单位只用一根天线,全城天线数量开始减少。
1990年,州城在共用天线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网络形成有线电视,同时彩色电视也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96年,全州所有乡镇开通有线电视,同时偏远的农村地区村民开始购买安装卫星地面接收器,此时市民收看的电视节目已经达到二三十套。
1998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政府补助的形式让无线卫星地面接收器迅速普及,如今全州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基本已达到98%以上。
2008年,标清数字机顶盒在州城迅速普及,模拟电视从而转变成了数字电视,市民也可以收看到上百个频道。
2014年,高清数字机顶盒问世,电视效果、节目数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2017年,广播智能终端DVB+OTT机顶盒正式上线,从而开辟了智能电视时代。
2018年,全州所有行政村将开通数字电视,我州广播电视技术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多群体化进一步发展。
来源:恩施晚报
链接:http://szb.enshi.cn/eswb/html/2018-07/24/content_113041.htm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