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口为古容美四关口之一,位于太平镇西部的谷涧间,东依老土界,南傍青岗岭,西临祝家台,境内山重水复,沟壑纵横,地势险峻,距县城约50余公里。历史上所谓“东进西出”之走三岔,不仅承载着本民族的光荣与梦想,成长与艰辛,更铭写了贝锦卡人求生存、谋发展的血泪悲情;三岔口的历史是土家山寨历史的缩影,是古代少数民族边贸兴衰的实证。
鹤峰地处武陵万重山中,阻绝入境,过去是官盐不到的地方,俗话说得好“食不过于盐,穿不过于棉”,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紧俏物资,在土家族地区弥显珍贵。相传很早以前,土家先民就到此开疆拓土,垦殖于溇水两岸,并沿其支流夹岸逐步开发,相继打通了“三岔口”等连接山外的茶盐古道,为广大民众“吃盐穿衣”创造了条件。
扼三山而控五寨,三岔口地势险要,两侧高山对峙,延绵不绝,天然形成了一条数公里长的峡谷地带,三岔河流淌其间,蜿蜒而去。据村里老人介绍,三岔河谷地(原小乡政府所在地),自古便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与商贸场所,“早先茶客盐帮到四川都要走三岔”,一来二往,途经三岔口,都要在此地打尖歇脚,逐而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集市,逢初四赶场,鹤峰、宣恩周边山寨的村民便云集而来,沸沸扬扬,热闹非凡。容美土司时期,地方加强了边隘关口的管理,先后在三岔口建有驿站(何家老屋场)、拱门(当地老百姓称“围子”,巨型麻条石搭建而成,实地考察,结合当时土司现状,实则有门无城)、风雨桥(遗址在大河坪尽头,土王田旻如建造,已冲毁,五十年代末重建,现已改造成公路桥)等配套设施,为繁荣本土文化经济提供了保障,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左盘右旋寻鸟道,直上云端越千山。千百年来,土家人凭借自身的刚毅、勇敢和智慧,不辞辛劳,走三岔、往高州、下川东,往返于崇山巨壑之间,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这条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山高水长路远,遥想当年,茶客盐客,担夫背夫,行走在茶盐鸟道之上,披荆斩棘,用脚板丈量着行程,其艰辛,超乎寻常,令人震惊;“三岔口,盐尕路,上七下八打一杵,打杵落地山也抖”,当地民谣生动的形容了走三岔的道路险阻。
如今,能够清晰可辨的茶盐古道已逐渐荒芜,取而代之是乡村盘山公路,当年盐帮茶客的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穿山号子远去了,远古的气息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这古道上的先人足迹,以及对往事的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自汉历唐迄今,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必将彪炳千秋。
来源:云上恩施 鹤峰通联记者 陈明斌 通讯员 武陵云雾 云作家 孙胜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