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卫士”来当村支书
人们口中的这个“赵书记”,就是赵寄凯,1989年出生于咸丰县清坪镇申李坝村。2007年12月,19岁的他应征入伍,进入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警卫支队服役8年,在部队入了党。
8年间的每一个清晨,他和战友们护卫着神圣的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执行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两会”等重大安保任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优秀士官” “优秀党员”,荣获“武警部队优秀士官人才奖三等奖”“个人三等功”等荣誉。
(天安门站岗执勤)
(执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安保任务)
赵寄凯的爷爷曾在咸丰县清坪镇当了九年半的村支书,受爷爷影响,小时候的赵寄凯认为村支书是一项为村里老百姓做实事的光荣事业。
长大后,偶尔回家探亲的赵寄凯,听人们说起村干部,却变成了:“村干部的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没人愿当村干部,人人都说村里不公平”。
“外面世界再大,终究不是自己的家,趁自己还年轻,回家干一番事业!”2015年12月,赵寄凯放弃了继续服役与到企业高薪就职的机会,退伍回乡创业;2016年1月被咸丰县忠堡镇招录为工作人员;2017年7月被委派到铁厂溪村任村支部书记。
“我就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当一个合格的村支书?”这个历经部队8年磨炼的小伙子,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走进了铁厂溪村。
(赵寄凯在村委会)
不同寻常的“见面礼”
怀着一腔热情的赵寄凯,却在到任的第二天收到一份特殊的“见面礼”……
铁厂溪村小河沟的公路建设与河道治理是该村2组、6组村民多年的期盼,但破土动工后,却多次出现阻工事件:有的村民只允许建3米,有的村民想借此获得一套安置房补偿,还有村民要路直通到自己家门口才允许占用自家土地……
“要做好农村工作,首先是了解老百姓真正所想”,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赵寄凯想起了爷爷的告诫。经过细致的入户走访,在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后,赵寄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再度统一认识,待全体村民签字同意后再确定复工时间,“村民意见不统一,就先修其他地方的公路,小河沟的公路建设暂缓。”
听说公路有可能因为阻工而泡汤,村民们急了,相互出面做工作、打商量、清障碍。赵寄凯和镇村干部抓住这个机会,和当地的明白人一起向村民讲政策、讲机会,寻求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没过几天,印着几十个鲜红指印的请愿书送到了村里,原来不允许公路拓宽的一些村民也主动给赵寄凯打电话:“赵书记,这条路你想修多宽修多宽,我们再不阻拦了!”
(村民请愿书)
由“阻工”到“请愿”、由“要我修”到“我要修”、由“不准占”到“想占好宽占好宽”, 一条险些搁浅的组级公路随着民意的转变,最终修成了干部群众的连心路、致富路。
(道路建设现场)
(完成硬化的公路与完成加固的河堤)
村级治理的“良方”
“村里来了赵书记,又是花灯又是戏,‘两有三定’议大事,男女老少都服气……”。今年春节,消失30多年的彩莲船再次在铁厂溪村唱响,村里73岁的民间艺人向开福带着30多名文艺爱好者将彩莲船、花花灯、莲花闹唱进集镇、开进县城。
(铁厂溪村花灯队)
向开福在花灯中唱的“两有三定”,是赵寄凯担任铁厂溪村支部书记后探索总结的村级治理模式。“两有”即凡事有申请、有推荐;“三定”即凡事需经党员、小组长、村民代表大会评定,经村支两委审定,村级公示确定。
(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
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和低保对象的确定,是当下农村工作的难点,也是引发干群矛盾的焦点。县委党校驻铁厂溪村尖刀班负责人说,“‘两有三定’模式算得上一剂‘良方’。”
2017年9月,4组村民吴安远想给即将高中毕业的女儿争取定向培养农村教师的名额,便找到赵寄凯,想申请成为贫困户。
赵寄凯向吴安远宣传相关政策后,让她写一份申请,按照“两有三定”的程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评定。
“吴安远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收入在贫困线之上,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标准。”评议会上,村民的发言否决了吴安远的申请,对于村民代表一致表决的结果,吴安远一家心服口服。
然而没过多久,吴安远的丈夫在武汉打工腿部意外骨折,生活陷入困境,村民小组长得知情况后主动将其推荐为贫困户对象,现正重新进入审定阶段。
(村民查看低保公示)
在铁厂溪村,“两有三定”模式,既是管理制度,也是工作方法,更是村里人人遵守的“规矩”。村民代表在评定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打钩画叉,还要写出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村民在一次次申请、评定、被评定的过程中,对政策了解越来越清晰,村里事务更加透明、公开,凝聚了人心,村里矛盾明显减少。
2017年11月,赵寄凯在村里召开脱贫动员会,经历过多次“两有三定”的村民,对于“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已非常熟悉,没有扯皮没有拖延,全村32户贫困户主动向村委会递交了脱贫验收申请书。
(32份脱贫验收申请书)
指日可待的“生态饭”
“发展产业不能打乱仗,做好规划,就能指哪儿打哪儿!”带着部队的严谨作风,赵寄凯上任之初就开始对铁厂溪村的发展做规划。
“我一个人说了不算,要大家形成共识。”他趁着春节期间,召开了全村返乡农民工会议,还邀请本村在县城工作的人员回乡,共谋发展。
(全村返乡农民工会议)
经过积极讨论,大家找出“铁厂溪村20条发展短板”,并对应探讨出“加宽村级主公路、复兴杨家院子干栏式建筑、打造中医药康养基地、进行厕所厨房三圈革命”等多条发展建议。
随后,赵寄凯邀请中南民大专业团队对村子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经过三次修改,定稿成书。
(铁厂溪乡村振兴规划书)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有向往,作为村支书,我就是要把老百姓的这些需求做到位。”赵寄凯说道。
赵寄凯把咸来高速板桥收费站出口至248省道万福山庄的旅游路(黄家湾公路)纳入规划设计,获得镇政府的支持,目前已挖通部分路基,宽的地方有七八米,全线贯通后不仅可以解决铁厂溪村村民的出行,还可形成环路,缩短铁厂溪、板桥、界坪、黄木坨四个村到县城的距离。公路修通后从县城到板桥高速收费站出口不到10公里,10分钟内可以从县城上高速。
(修建中的黄家湾公路)
在赵寄凯的鼓励下,4组村民杨宗林、杨志超父子按照规划,率先改造自己的吊脚楼,屋顶是新盖的琉璃瓦,一楼的猪圈已改成卫生间和淋浴间,二楼的木板房装饰一新。
(特色民居改造)
(厕所革命)
围绕打造中医药康养基地的发展目标,村里组建了蔬菜种植合作社、药材种植合作社、林木种植合作社、箬叶收购合作社、蜂蜜合作社……6个村民小组150余户500余人,吃上“生态饭”指日可期。
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今年4月,赵寄凯报名参加全省的公务员考试,村民得知后,当面向他“祝福”:“惟愿赵书记考不起!”
将近一年的相处,村民早把赵寄凯这个外地人,当成了“自家人”和“主心骨”。
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重塑党员干部形象 ,重建干群鱼水关系,赵寄凯把这个事情作为当务之急,在全村党员干部中提出了“看我的,跟我来”的口号,还坚持将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深入到党员家中。
(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走进党员家中)
在赵寄凯的带领下,村里党员干部增强了自我认同感与责任感,坚持以身作则,把村民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
留守老人的社保卡不便激活,赵寄凯主动找有关部门激活后再发给村民,原已发放到户的挨家挨户收拢来激活之后再还回去;为让村民早日用上有压力的自来水,他冒着大雨到山沟里寻找最合适的水源;1组村民沈文秀和4组村民李芳胜发展养殖业需要在县城购买包谷,他与尖刀班成员一起用私家车一次一次为他们代购,不收取一分油钱;残疾村民杨廷军屋前的一座人行桥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赵寄凯立马找民政部门化缘,组织村民架起一座平稳的小木桥;开车见到步行的老人总要踩一脚刹车,能捎带便捎带,不便捎带也要打个招呼;辖区内的箬叶资源遭遇过度采摘,村民利益受损,他以村委会的名义发布公告进行保护……
(免费为村民代购包谷)
“群众把我当‘主心骨’,我要把村支书当事业!”志存高远,并以实干、巧干、苦干兑现诺言——是赵寄凯这个年轻村支书身上最鲜艳的颜色。
来源:咸丰发布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f1aPvJSYvm5XLnJ7Zt76tg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