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抬猪出山到村村通达 —— 全州农村公路建设与变迁走笔

2018-07-18 09:12  

州农村公路管理局透露,今年全州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农村公路固定资产投资24.44亿元,建成农村沥青路、水泥路4000公里,砂石路1000公里。

想以前,看今朝,恩施州农村公路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恩施州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以前的陆路交通极不便利。40年筚路蓝缕,40年励精图治,恩施人不为高山所阻,不为困难所挡,不为艰辛所惧,发扬“愚公”精神,开山挑土,逢水架桥,全州农村公路从短到长,从差到好,从实到美;山里人家也从闭塞到通达,从贫穷到富裕,从守旧到开放……

40年,弹指一挥间,这段神奇的农村公路建设史上有哪些故事值得记忆,有哪些场景值得回味,有哪些成就值得走笔呢?

农村公路打通山门,成就致富路

在恩施奇山秀水的大地上,一条条畅通平安的农村公路,像一根根毛细血管串联起偏远乡镇和村落,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铺平了道路,也为农村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武陵大地传诵着一个个因路而变、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故事。

说起农村公路建设,不得不说王光国的故事。

“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在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这首民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辈。“打杵子,背篓子,卖头猪还得3人抬轿子。”这是店子坪村民十几年前出山的真实写照,他们去一趟集镇,只能用脚丈量,翻山越岭来回三四小时。长期以来,店子坪村民上学、就医、赶集都只能沿着洋芋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前往15公里外的高坪集镇。

有一次,他们抬着一头肥猪到集镇上卖,猪贩子们悄声议论,先莫去问,散场时低价他们也得把猪卖了,不信他们还把猪抬回去。散场时,猪贩子问:“这猪三块五(每斤)卖不卖?”要知道,别人的价格都是5元每斤,这不是故意欺负人吗。那时,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集镇上有家亲戚,卖不了的东西放在亲戚家里,第二天可以接着卖。

“店子坪村人曾经一年四季出行离不开打杵子、背篓子,在河对岸一看见拿这两样东西的人,人家就说‘那是店子坪村的’。”王光国说,“路不通我们都低人一等。修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那时起,王光国发誓要把路修通,再也不受这样的窝囊气。7年间,王光国带领村民历尽艰辛、曲折和苦难。身挂悬崖打炮眼,脚踩云梯心也慌。为了公路早修通,男女老少齐上阵。那种战天斗地、不惧苦累甚至生死的场面至今让人难忘。

2011年,店子坪村民在悬崖上凿通了7.5公里的出村路。如今,这条路成了红色教育路、绿色旅游路。进村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新架的店子坪大桥贯通南北,开着车从村里到集镇只需半小时。“公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搬出去的人又搬回来了。”王光国说。

如今的店子坪村,“水泥路,灭蚊灯,自来水,还有太阳能,俨然村中的城”。若不是周围绿树葱郁,高山环绕,很难想到这曾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山村。看着长势良好的猕猴桃,王光国说:“努力没有白费。现在,猕猴桃年年丰收,农家乐也开起来了,前来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村民致富有了许多新门路。”

农村公路排险,成就安全路

恩施市太阳河乡茶山河村1700多人,以前出山只有一条险象环生的山道。10多公里的山道,要蹚过六七条湍急的河流,还要翻越一处叫手扒岩的险路。手扒岩由悬崖上人工凿成的几个凹槽组成,人通过时,手必须抓住上面的石头,脚踩着下面的凹槽。在国家投资修路、修桥之前,一些人路过手扒岩,不小心掉进河里,不会游泳就被淹死了,几乎每年都有人在此丧生。不敢涉水、不会攀岩的村民一辈子出不了大山,许多村民想到龙马街上看看的愿望一辈子都没实现。

还要说茶山河村民卖“任务猪”的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年底,村民要卖肥猪完成“任务猪”,怎么把猪运出去?“只能把猪捆着,由几个人抬着过河出山,刺骨的河水冻得人直打冷颤。好多人卖一回猪,都要大病一场。”村民梁万海回忆。

1993年秋,茶山河村民抬猪过河的一幕,被本报记者拍摄下来,一组《路在何方》的新闻图片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发表后,引起极大关注。

老百姓的难点就是政府的痛点,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保障群众出行安全被提上议事日程。随后,恩施市拨款在手扒岩段修了便民桥。次年,国家投资70多万元,开始修建龙马至茶山河的村级公路。1998年,长达7公里的龙茶公路建成。通车那天,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大家自发买了鞭炮燃放来庆祝通车。

2006年,龙茶公路改扩建,铺筑水泥路面、加装金属护栏。如今的茶山河村民,不用爬手扒岩,也不用涉水过河,进出大山都是开车或坐客车。“现在路好了,没有那些危险了,也不用肩挑背驮了,到龙马集镇以前走得两头黑,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梁万海说。

农村公路美不胜收,成就旅游路

恩施农村公路多而美,可谓美不胜收,美名远扬。

一条丝带般的公路蜿蜒盘旋在山间,远远望去,这条公路就像挂在悬崖上,人称“壁挂公路”。这条神奇的“天路”就是恩施市新塘乡双木公路(双河至木栗园),全长约20公里。该公路途经名为扯根坡的大悬崖,长约4.4公里,海拔1600多米,双河、木栗园两地海拔落差800多米,进入木栗园村的公路由在峭壁上炸出来的7个Z字形弯和13个回头线组成,仿佛“从天而降”。

这段路就连当地司机开车经过,也要小心翼翼,减慢车速。如今,这段路已经成了让人赏心悦目的“景观路”,经过这里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或相机拍照。前几年,越野爱好者驾驶160余辆吉普车穿越此路,体验速度与激情。

如今,每年都有摄影爱好者来这里摄影创作,很多作品在大刊大网上发表,也吸引了更多人前来骑行、观光、采风、创作。

木栗园村民谭恩返乡创业,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7月16日,骄阳似火,满头大汗的他正在“壁挂公路”边的龙潭洞焊铁架,他和几个村民都希望借助“壁挂公路”的美名,把龙潭洞开发出来,把当地的旅游发展起来。他告诉记者,“壁挂公路”不仅解决了周围村民的交通问题,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到附近农家乐游玩、消费,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7月初,记者途经另一条美丽的乡村公路,体验了与“壁挂公路”不一样的韵味。利川市汪营镇至佛宝山4A级景区的旅游公路,在晨雾缭绕中,显得气象万千,林海、云海、雾海为这条旅游公路增添了更多魅力。

为了把佛宝山建设成优秀旅游目的地,利川市2014年改扩建原佛宝山公路。佛宝山旅游公路全长9.84公里,设计等级为山岭重丘三级公路,全程在天然氧吧中穿行,悠闲、惬意、安逸。

汪营镇居民邓洁对这条路的改建赞赏不已。改建前,有一次她和朋友开车上佛宝山玩,回来时天降大雨,原来的土路被水冲毁,车开不过去,只好在山上村民家借住一晚,次日把路填好后才得以下山。“现在这条旅游路改成了柏油路,好走了,安全了,也更漂亮了。”邓洁说。

农村公路畅通乡村,成就希望路

40年斗转星移,世事更迭,恩施大地面貌一新,恩施州农村公路也在变,变得更长、更好、更美。《鄂西公路史》记载,1950年,恩施州尚有利川、鹤峰两地全境及宣恩县城不通公路。

州农村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向先明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全州通车里程约1400公里,通村公路寥寥无几。截至2017年底,恩施州农村公路达17221公里,其中县道857公里、乡道4381公里、村道11983公里,全州所有建制村都通了公路、通了客车。40年来,全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翻了12倍多,“抬猪过河”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一位在恩施任职过的老领导故地重游时,感叹山乡交通巨变,写下这样的诗句:“雾绕悬崖飘玉带,雨着青山更葱茏。人民自有回天力,鄂西高山架彩虹。”

“到2020年,全州基本建成路网结构优化、体制机制顺畅、安全保障有力、生态环境优美、服务运输优质的农村交通体系。”向先明展望农村公路建设前景时说。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牟凡 谭树虎 张仕斌

http://www.enshi.cn/2018/0718/654524.shtml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