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的坚守

2018-07-17 11:39  

清晨的阳光洒在水田坝子里,稻叶上的露珠透出晶莹的光亮。这是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武陵山区国家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恩施州水稻新品种迟熟组区域试验基地夏日的早晨。

州种子管理局技术员卓宁敏,一头银发,全身黝黑。他麻利地脱下鞋,挽起裤腿,一脚踩进稻田里。今天,他要完成水稻虫害防治、查验单穴水稻苗数。

今年的水稻虫害呈高发态势,往年7月才出现的稻纵卷叶螟虫害,今年6月就有了苗头。

“一旦发现螟虫飞蛾,必须在第七到第十天打药,这个时间段是一龄幼虫阶段,过了这个时间,打药都没用了。”卓宁敏察看稻苗长势,神色严峻地说。苗数统计则是更复杂的工作。卓宁敏负责的这块基地,有武陵山区域试验新品种13个、恩施州区域试验新品种10个,每个品种随机栽种在3个区块。60多个区块、60多个数据,他每三天要收集一次。

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指通过统一规范的要求,对新育成品种在一定区域内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进行对比鉴定,其中又分两年田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三年抗性鉴定等环节。只有通过了区域试验且国家级或省级审定的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才能进入相应区域市场销售。卓宁敏承担的,是整个试验最基础的环节——两年田间区域试验。

“武陵山区是水稻等多种作物病虫害高发区,守好种子质量第一道关口,对武陵山区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州种子管理局武陵山区国家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牵头人钟育海告诉记者,新品种区域试验,不仅考验专业能力,也检验职业操守。如果因为试验疏忽,造成不合格品种流向市场,可能给农业产业和广大农民造成巨大损失。

干了几十年品种选育审定技术工作的卓宁敏说,区域试验是个良心活。为了尽可能详实准确地掌握每个品种的情况,插秧都是他自己完成,秧苗行距、穴距精确到厘米。试验关键期,他每天早上6点赶到基地,收集各种数据和图片资料,一个品种一试就是两年。常年田间劳作,使卓宁敏成了田头的一把好手。

数据收集整理最让人头疼。一个品种一年要分多阶段收集汇总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成穗率、株高、穗长等数据245个,卓宁敏今年负责早熟组一组、迟熟组一组、生产试验一组、武陵山区域试验一组,一年下来要汇总上报的数据超过1万个。这上万个数据,成为区域试验最有力的参考。

钟育海告诉记者,在全州各地,新品种区域试验基地有12个,一大批像卓宁敏这样的基层技术人员,默默坚守在试验田里。因为这项工作十分艰苦、单调且复杂,试验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成了当前棘手的问题,“老卓今年56岁了,过几年他退休了,谁来接手呢?”钟育海面露愁容。

几十年来,正是有了一大批跟卓宁敏一样默默奉献在基层一线的农业技术人员,才保证了全州的粮食生产安全。钟育海告诉记者,多年来,我州新品种区域试验淘汰率一直保持在80%,确保广大农民种上了最优质、最符合本地实际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与此同时,由我州科技人员探索的水稻审定耐冷性、抗病性指标,也得到权威专家一致认可,进入国家级审定标准目录。

钟育海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区域试验这项事业中,将这项农业生产安全基础工程坚守下去。

(恩施日报记者 向竹清)

来源:恩施日报

链接:http://szb.enshi.cn/esrb/html/2018-07/17/content_112450.htm

转载时间:2018年7月17日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