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整治拒收现金行为 强调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

2018-07-16 09:25  

央行7月13日发布公告称,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央行同时表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期限届满后仍然存在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介绍公告出台的背景时表示,近年来,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在流通领域,人民币现金使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如一些消费者在旅游景区、餐饮、零售等行业商户消费时被拒收人民币现金,这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上述负责人表示,出台公告有利于打造安全、高效、和谐的人民币流通环境。一是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人民币现金是法定货币,体现了国家信用,是最基础、最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之一,公众对现金支付方式高度信任,保证人民币现金的顺畅流通是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基本要求。二是有利于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目前已经形成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并存的多样化支付工具体系,不同的支付工具各有优势,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支付需求,应该和谐发展。三是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平交易的核心原则是保障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要维护全体消费者,特别是那些不习惯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群体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

随着近年来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拒收现金的情形,更有机构大肆宣传“无现金社会”概念。有专家强调,某些支付机构炒作“无现金社会”概念,造成过度宣传、不正当竞争,完全的“非现金”“无现金”并不能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负责人指出了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几个条件——随着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对于电商平台、无人销售、自助服务、网络政务等场景,以网络化、无人化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履行法定职责,也不具备现金收取条件,且参与各方在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上达成一致,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政策指引本身是中性的,目的是规范包括现金在内的各类支付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对支付行为、业态发展、技术创新并不会产生带有偏向性的影响。”上述负责人表示。

对于下一步的举措,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是形成合力。我们正在加紧研究操作细则,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检查、整治。同时,我们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认真落实公告要求,规范商户收支行为。二是畅通渠道。人民群众和消费者发现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城市政务热线、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种渠道进行投诉、举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处理。三是突出重点。将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公共服务、大中型商户进行重点关注。

至于如何构建长效机制打造良好的现金流通环境,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是做好宣传。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媒体应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现金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提升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升现金服务水平,提供安全、便利的现金服务。商户要在确保接受现金的基础上,提供多元化支付方式。三是加强引导。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各地在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城市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全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自觉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良好氛围。(新闻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gc/gz/201807/t20180714_142078.html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8年7月14日

责任编辑:郑豫琛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