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毛红梅)恩施州启动“七五”普法工作以来,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普法工作者大力推进普法教育和法治实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抓“核心要素”、抓“关键少数”、抓“普遍多数”,推行“案例式”普法、“参与式”普法以及“娱乐式”普法,立足根本、突出要务,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法治宣传的引领作用,为加快“法治恩施”建设进程,有力推进我州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谱写了“恩施篇章”。
坚持制度创新,突出机制长效性
2017年2月6日,恩施州司法局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集中学习《宪法》。这是“七五”普法以来,全州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普法”活动的一个缩影。
恩施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法治建设的精神要求,及时出台“七五”普法规划,坚持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开展“法律六进” 和“法治六创”,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创新法治宣传机制与手段,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增加法律学习固定环节,将每年的12月确定为法治主题宣传月活动,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知行合一,提高全社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坚持路径创新,突出普法精准性
2018年4月,一场声势浩大的“百名律师进千村入万户开展‘三学三知’教育”行动在全州各地相继启动。全州优选100名律师组建四个宣讲小组,走村串户,重点宣讲事关农民群众权利义务,事关精准脱贫大局,事关基层社会稳定和事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政策法律法规。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法律宣传,增强了普法的精准性。
恩施州在“七五”普法中坚持分类实施,加强重点指导,在“法律六进”、法治创建、重点对象学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以及精准普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出台“法律六进”工作规范和法治创建标准,推动普法精细化;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法治创建活动项目清单化;围绕社会热点难点、维护社会稳定开展专项法治宣传,体现普法项目化。
“七五”期间,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广泛开展“律师三进”、“学政策知党恩、学法律知敬畏、学美德知荣辱”宣传教育、“阳光法治 与法同行”、非法集资、民间借贷“以案释法”等活动。
结合“法律六进”,有针对性的开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学宪法法律党内法规”法律知识电视大赛、“宪法在我心中”法治征文、法治书法摄影比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亮点纷呈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坚持载体创新,突出普法实效性
“一点一滴化解民间纠纷,一举一动彰显法治风采,接下来为您播出的是《普法微课堂》。”这是每天早上8点45分,州广播电台FM94准时播出的“以案说法”广播节目。恩施州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和手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法治宣传格局,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法治宣传效果。
《法治恩施》、《硒都法治》、《法苑》、《法治鹤峰》等一系列电视普法栏目直击法律热点、关注法治焦点,《法治周谈》、《律师访谈》等广播节目解读法治视点,诠释以案说法。同时,积极利用好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立恩施普法新媒体中心,拍摄普法微视频、探索线上答题活动,打造普法新模式。
此外还充分运用报刊、网络、移动终端、公共交通、户外Led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册、宣传纪念品等载体,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普法宣传,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十三届人大,通过监察法,依法治国靠大家,国强才发达;个人和团体,都要讲规矩,老实做人树正气,莫乱用权力……”5月21日傍晚,来凤县旧司镇三寨坪村六组村民田世学正在传唱《监察法》三棒鼓词。将普法宣讲与民歌、堂戏、三棒鼓等土苗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巡回演出的方式,送戏进社区、进乡村传播法治好声音,让人民群众在热闹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文化。创作展出法治书法、制作法治楹联讴歌法治环境,增添了恩施州法治文化建设的色彩。
同时,通过主题文化阵地扮靓城乡角落,利用公园广场开放性强、人群集中、载体恒久等特点,大力开展法治文化主题广场、公园建设,将法治文化融入群众日常休闲生活中,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效果,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