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绕青山,平坦村道相连,农家房屋五彩缤纷……夏雨放晴后的湖北省鹤峰县中营镇棕园村,显得更加清新怡然,一个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美丽新村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该村在县政协等部门的真情帮扶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切实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村庄以青山绿水,创棕园美丽“香”村。
“垃圾不落地”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农民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棕园村说小不小,总面积1.7万亩,说大不大,5个村民小组134户432人。
“以前进村路是砂石路,人户相对集中的地方是机耕路,太过偏远的地方便没有公路,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脚泥。”村支书罗永齐回忆说。如今,干净平坦的水泥路铺到家家户户,一点也找不到他所描绘的情景。
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行走在村里的旮旮旯旯,始终见不到垃圾的影子。
每天一大早,64岁的村民章甫叁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扫帚、铲子、火钳打扫屋内屋外的清洁卫生。
“家在公路边,过往人多,搞差哒,脸上挂不住。今年无论如何要把那个丑死人的标签摘掉。”章甫叁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下大门上贴的“较清洁”,不好意思地说。
“去年村里开展了清洁卫生评比活动,通过日常监督、年终考核的方式对全村134户进行了量化评分,124户为‘清洁’,10户‘较清洁’。”驻村“尖刀班”副班长陈永国介绍,以前,章甫叁夫妻二人不爱收拾,鞋袜满屋都是,卫生行为习惯在村里最差,帮扶干部多次劝过,而且伸援手帮过,在村民大会上点名批评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章甫叁夫妻终于“脱胎换骨”。
为建设美丽家园,该村通过微信公众号、召开动员大会、发放《倡议书》、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宣传,提高村民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认识,组建由村民小组长、保洁员、护林员、驻村干部组成的卫生督查组,采取不定时督查与年终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原则上每月不低于一次,年终综合评定让卫生标签“上墙”,同时接受群众监督。
“这个办法可行,家家户户,尤其是去年挂牌的‘较清洁’10户,大家平时再忙,每天都自发打扫卫生,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垃圾倒到指定收集点,都不愿做村里的‘尾巴’。”陈永国说,“垃圾不落地”已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和习惯。
“生活质量好不好,首先看厕所”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大文明。
“现在用上水冲式的新厕所,一点味儿也没有。不仅面子好了,里子更漂亮。”说起改厕的好处,村里71岁的贫困老党员章义成赞不绝口。
走进他家,院角的厕所粉刷一新,地面贴的是防滑瓷砖,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热水器、洗浴器、洗面器等设施一应俱全。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夏天上厕所遭蚊子叮咬已经习惯”,以前,章义成总认为厕所脏再正常不过。然而,每次住在城里的孙子回家看望他,总是不愿上厕所,没少为此事受委屈。
“生活质量好不好,首先看厕所。厕所应该是最讲究、最干净的地方。”体验了改厕的舒心生活后,章义成的思想180度大转弯。
化粪池建在屋旁的菜园边,进行无菌化处理,清理出来的粪便可以直接送到菜地里做肥料,自从彻底告别脏、乱、臭的如厕环境,一家人过上了舒舒服服的日子。
章义成说,自家的变化还远远不止于此,房屋改造了,青瓦飞檐,古铜色面子,挑梁挂着大红灯笼;厨房改了,安装了抽油烟机、砌了新橱柜,燃气炒菜,电煮饭,窗明几净,不像以前,到处黑黢黢的;门前300多平米的斜坡泥土院坝,砌起两米多高的基脚,安装了钢筋栏杆,变成了平坦干净的晒场,也可当文化广场。
“自个儿享用的东西,国家还补钱。房屋改造补1万多元,厕所补2000元,厨房补2000元,晒场补6000多元……”章义成高兴地说。
陈永国介绍,章义成是一名有22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村里的活动,教育并引领村民自觉维护村庄环境。以前,他每年过年拗不过孙子,总是买上千元的鞭炮,自从村里禁鞭后,他花了不少口舌劝阻家人,没再买一个鞭炮。
为提升乡村宜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近年来,该村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民居改造、“改厨改厕改圈”及晒场建设工程,开展禁鞭、禁烧等工作。目前,民居改造117户,改厕79处,建晒场1.05万平米,基本实现“应改尽改、应建尽建”的全覆盖目标,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村民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净化家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让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更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谁不说俺家乡好”
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
“村里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切切实实享受到实惠,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支书罗永齐说。
去年年底,两名返乡游子见到村里大变样,不约而同地在微信、QQ上以“棕园,我的新家”为主题发表了两篇随感,为帮扶工作队点赞。
笔名“依天”的网友不是本地人,一直在广州打工。他说,与住在棕园村的妻子相识的第一年,开着皮卡车上山,车子打滑,下车推车,惹得全身烂泥,历尽千辛万苦,才勉强到家,有着莫名的伤感,如果不是为终身大事,肯定转身就走了。结婚后,每年回老丈人家成为他最为恼火的事。
2015年开始,伴随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这一切不再有。村里公路硬化,找到脱贫路,建起专业合作社,鼓起村民“钱袋子”,家家户户盖起小洋楼,配套建起漂亮厕所、厨房等。村民,在每一步进程中都找到了温暖与幸福。
在鹤峰县城单位工作的覃华用不同的句子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没有不说村里好的。”覃华笑着说。
如今,焕然一新的棕园村,移步即景,举目满绿。讲文明、革陋习、树新风,成为村民的自觉。美丽乡村建设,如强劲的春风,催开了村民的笑靥,催生着大山深处的盎然生机。
“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华灯初上,棕园村的晒场上,三五成群的村民舞动着美好新生活。歌声回荡在山乡,飘向远方……(汪正玺)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http://m.people.cn/n4/2018/0706/c1483-11248490.html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