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宣恩范本闪耀威尼斯双年展

2018-06-27 08:53  

吊脚楼,土家族摆手舞……正在举办的全球最大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上,一场“活化——以中国土家族泛博物馆为例”展览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对湖北宣恩心生向往,当地媒体亦对该展览大篇幅报道。

通过打造以宣恩县沙道沟彭家寨古吊脚楼群为中心的动态土家生活生产全景画廊,该展览让人们直观了解土家族的生活居住形态,切身感受土家族文化。此次送展是中国土家族建筑文化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

重建良性的农村社会生态

“项目牢牢抓住保护、活化和发展三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威尼斯双年展上,威尼斯大学前校长、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马里诺·福林表示,中国乡村的活化,不仅仅是建筑的维护,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和社会关系的寻回、修复与再生。他对中国土家族泛博物馆概念高度认可,认为中国土家族泛博物馆集中体现了城市和地方活化与现有经济社会体系的保护和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提高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可供西方国家效仿的范本。

宣恩县彭家寨,自古就是土家族居住地,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彭家寨保护得很好,但它周边一些土家村庄渐渐沦为隐村,逐渐荒芜。”策展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保峰教授介绍,迅猛的城市化进程让村庄衰落,当地文化因为村民的离开而面临消亡的危险,而外出打工的村民在返回农村之后进行的“现代化”建造则破坏了原有的与自然相融的建筑生态。

为了农村良性健康的发展,李保峰和他的同事们在宣恩县默默调研、规划、建设了两年,创造性提出了泛博物馆的概念。连通彭家寨上下游九个寨子,修复河谷沿线历史文化村寨内毁损严重的单栋独立居民建筑,用传统工艺新建博物馆、剧院、开放空间等公共建筑。

这些建筑体现了当地独有的文化和土家传统,将旅游与有机观光农业整合起来,打造成一个天然的土家文化博物馆,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参与新农村建设,重建良性的农村社会生态。

图为:威尼斯双年展上,“活化——以中国土家族泛博物馆为例”展览吸引各国观众驻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供图)

找寻美丽乡村的“母语”

“建筑也是有语言的,中国建筑的母语在乡村。”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小虎认为,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渐渐消失,中国建筑的母语和方言恐怕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

刘小虎是恩施土家族人,他介绍,土家族的居住环境比较多样,土家族典型的居住环高度从400米到1700米,在不同的海拔都有土家族居住。这些区域地形地貌多样,因此也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居住文化。土家建筑的主要格局,一般有一字、钥匙头、撮箕口、四合天井等几种,在恩施的调查中,发现了大量已遭破坏的四合天井。

宣恩高罗的杨家老屋,是一个格局非常大的四合天井加亭子。老屋已废弃,但从屋内穿过,正对着一溜远山,可观当年的山水格局,令人震撼。在宣恩,还有多处拱桥、神堂、干栏的组合、石板砌筑的水井等“建筑母语”。“在乡村建设中,无论是修复这些老建筑,还是打造新建筑,都需要保护我们的建筑母语,让乡土、传统和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刘小虎认为,土家建筑承载土家族的居住和生活,充分展示了土家族人民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也为我们保留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将乡村建设成为城市,打扮成公园,而是留住乡村的自然、质朴和原生态,发扬和提升田园文明的文化品牌,保护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乡村经济,吸引游子返乡,恢复乡村造血功能。

李保峰介绍,中国土家族泛博物馆将在两年后对大众开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中国首个土家族泛博物馆,也是世界首个。

来源:湖北日报

http://zy.cnhubei.com/dongxiang/t9PdodX100

责任编辑:吴佳翼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