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来凤县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个几千年来一直都具有礼仪节令气质的食物变成一种日常的主食。对凤城人来说,顺应自然,亲手制作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制作传统的端午棕并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制作前,要准备好提前一夜清水泡过的糯米,也可加入土猪后腿鲜肉和梅干菜等食材,糯米使用前滤去多余的水分。
干粽叶用清水泡软,刷洗干净后煮5~10分钟,并剪去硬梗部分待用。原生态的粽叶,生长在野生的环境里,经过手工采摘筛选,当季新鲜的粽叶柔软干爽,本身带着天然防腐的功效,能完全锁住粽子的鲜味,持久留香。
在制作时,取2片处理好的粽叶光面向上两两相叠平铺在手中,卷成一个细长的漏斗,在叶子中填满米,再用一根筷子把米擀均匀,用两边的叶子盖住露着的米,掐住,盖上压紧,最后用细绳扎紧粽叶,一个棕子才算制作完成。
一个个圆锥形粽子,经过手工捆扎后,放入锅中,加入没过粽子的水,大火烧开水转中小火煮2小时。煮好以后在锅里多焖2小时口感最糯。经过数小时高温慢煮,粽身青而油亮。细品之下,粽米香糯润滑,内馅细腻柔软,汁水鲜美黏稠。每一只粽子都在演绎着一曲舌尖上的华丽乐章。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端午粽叶里包的是长情,糯米里裹的是祝福。端午节气吃粽子,吃的是每一代人的传统和期盼,不忘仪式性地端午吃粽,这种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连接传统文化重要的纽带。
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这种古老的主食,呈现出另一种时代风貌。但手工制作的魅力,依然包裹在其中。而这些包粽子的人,正在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物的生命力。
来源:云上恩施来凤台 记者 邓浩 邓婷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