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椿木营种植的白三七,不仅产量高而且在药市上很受欢迎,销路一点也不愁……”9月4日上午,宣恩县椿木营乡杉坨村1组59岁的药材种植户杨启武指着刚刚挖出来的两大口袋鲜白三七笑着说。对于杨启武来说,他发展的白三七,贝母等药材产业每年能带来近3万元的收入。
椿木营乡位于恩施,宣恩,鹤峰三县市结合部,距离宣恩县城79公里,恩施州城110公里,平均海拔1680米。这里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栽种药材,养殖畜禽的习惯。为此,乡村着力做好“市场引导+科技支撑”文章,如今,重庆、河北、黑龙江等国内知名药市商贩主动上门收购,高山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将特色农产品变成现金。
“绿色产品”成为发展主基调
说起椿木营,就不得不说起黄喆的“亳恩药材”。这个80后小伙子2012年开始创业,2014年创办宣恩县亳恩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如今这个小小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有会员138人,年销售收入400多万元的“致富领头羊”。
“当初选择在椿木营乡创业,就是看准了这里的青山绿水!”黄喆说,“亳恩药材能在市场上受到认可,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4年多来,黄喆的亳恩药材种植坚持“有机肥+火土灰”混合施用的原则,使种植的牛膝、白三七、贝母、川乌等中药材品质好、产量高,很受山外药商亲眯。
不仅是亳恩药材、椿木营乡的蔬菜产业也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挖断山村1组的种菜大户罗尚国创办的宣恩县惠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甘蓝、大白菜。近年来,累计发展甘蓝2000亩,大白菜4000亩。
该合作社还实行订单农业,与蔬菜种植户签订生产收购合作协议,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打响“椿泥蔬菜”特色农业品牌。
“抱团作战”助村民脱贫
“过去村民都是自己搞产业,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吃过很多亏。”回想起乡里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乡党委委员、分管大农业工作的武装部长汪鼎昱不无感慨。
如今,宣恩县椿木营乡以专合组织为抓手,创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发展模式。“乡村来主导(领头),公司供技术,合作社包产销,农户得实惠”,这样的模式很快得到了村民认可。
“以前是靠天吃饭,埋起头来干一年,到头来还是‘除了盘缠无打发’。”谈起合作社的好处,村民彭宗吉说,“现在有了合作社,资金不愁,技术不愁,销路不愁,到时候客商自然上门来收购,行情不好还有保护价,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莫想。”
如今的椿木营乡正在朝着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的目标奋进。近年来,椿木营乡累计建设高山干果园面积3000余亩,道地中药材面积3000亩,年均种植烤烟面 积14000亩,蔬菜面积25000亩,建成牲猪养殖大户13户,山羊养殖基地2个,专业合作社1个,土鸡家庭养殖牧场2个,高山黄牛家庭养殖牧场2个, 带动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目前,宣恩县椿木营乡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正进一步将“椿木农产品”整合为一个独特的高山品牌,“抱团作战”闯市场。
来源:中国宣恩网 通讯员 郑家云 余平安 朱兵然
(责任编辑:杨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