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同样,我们的六一记忆!

2018-05-31 15:04  

不同年代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六一”儿童节,你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儿童节是什么样吗?通过下面这些照片,来寻找每代人专属的“六一”记忆吧!

50年代:我是出生在五十年代的孩子,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我们中的很多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1958年出生的余老当时的儿童节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吃一餐肉。

60年代:我们出生在60年代,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1969年出生的军叔叔当时儿童节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吃上一个油粑粑,尝一尝油粑粑的味道。


70年代:我们那时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我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好比今日的LV。馋嘴的孩子们这时候开始有了“零食”。几分钱的冰棍儿、硬糖,几乎是最奢侈的享受了。1974年出生的芳姐,当时儿童节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少先队入队仪式,感觉仪式感特别强,特别兴奋。


出生在80-90年代中期:质朴游戏是我们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的集体记忆。滚铁环、打子弹壳、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斗鸡、抽陀螺、抓子儿……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零食有萝卜片、烤红薯、冰粉、糖人、棉花糖、炮筒、棒棒糖、拌肠儿……1987年出生的玲姐,对儿童节最大的期望就是可以买新衣服,可以买好多零食吃。现在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90年代后期之后:我们那时大多已不屑于或没机会玩诸如吹纸人、打子弹壳的质朴游戏。娱乐升级的同时,我们的负担也在升级。各种技艺培训:钢琴、舞蹈、国际象棋、书法、绘画……就像十座大山一样罩在孩子身上。此外,还有奥数培训等众多课外辅导。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课外项目让孩子们掌握了很多的“特长”,但在重压之下,我们童年的乐趣空间也越来越狭小。1993年出生的华华,记忆中儿童节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有一次过儿童节跳舞因为裤子大了一边跳一边提裤子。

来源:云上恩施鹤峰台通联 陈明斌 通讯员 肖琴 田钦煜

责任编辑:吴佳翼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