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不倒干部”炼成记

2018-05-31 08:45   向竹清 赵婧

  “背篓书记”向志龙,如今有了新外号“问不倒干部”。

  向志龙是鹤峰县中营镇铁牛坪村党支部书记。前些年,村委会办公条件差,一到大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他就得把文件一篓一篓往家里背。“背篓书记”由此得名。

  “问不倒干部”外号是最近才有的。今年4月,州委书记柯俊到铁牛坪村暗访,一连问了十几个精准扶贫和村里发展问题,他都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新外号就这样传开了。

  这个“问不倒干部”,是怎样炼成的呢?日前,记者来到铁牛坪村。

  向志龙是土生土长的铁牛坪人。这个皮肤呈古铜色、背有些佝偻、一副农村老汉形象的村支书,脑袋瓜子却十分灵光,“村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户559人,烟叶1000亩、茶叶727亩、箬叶3000多亩……”说起村里的情况,像放连珠炮似的。

  这有什么难呢?面对记者的疑惑,驻村第一书记钟锦鹏补充道:“老向‘问不倒’,不仅是对村里的情况掌握得十分清楚,关键是工作思路清晰,是个真正的‘明白人’”。

  可要当“明白人”,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016年,村里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确定了,项目下来了,可在安置房怎么建上卡了壳。向志龙的想法是,充分考虑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需要,就近配套猪圈、厨房、菜园子用地。易地扶贫搬迁建新房,人均面积不能超过25平方米,这样算不算超面积,会不会与政策“打架”?村委会意见不统一,驻村工作队有顾虑,镇里也不敢拍板。

  各家各户情况不同,执行政策为什么要搞“一刀切”?预留地属安置房以外的,人均25平方米的政策底线并没有突破!易地扶贫搬迁是党的好政策,不能把好事办砸!“出了事我兜着。”向志龙下定决心。

  不久,上面有领导来检查,对村里的做法提出质疑。向志龙一股子倔劲上来了:“吃个菜还要跑几里路,老百姓能稳得住?”“你搞得好?”这个领导脸拉了下来,甩下一句狠话,上车走了。

  事情很快传开了,大家议论纷纷:“向书记违背了政策,要受处分。”可向志龙不怕,他说,“大不了回家种田。”

  实际上,两年过去了,向志龙并没有等来处分,搬迁户也早已喜笑颜开搬进新房。在六组集中安置点,搬迁户何永生正忙着建猪圈,谈起现在的生活,他连夸“党和政府政策好,想得周到”。

  村里人说,这个向书记,简直就是“向大胆”,别人敢想不敢做的事,他敢想还敢做。村里外迁人口多,房子闲置不少,他将闲置房利用、土地流转和易地扶贫搬迁结合起来,让搬迁户挪穷窝也有地种。别的村只建贫困户档案,他不仅建贫困户档案,还建非贫困户档案,随时进行动态管理。贫困户咨询贷款买农用车的政策,又是他站出来拍板:“买农用车不是图享受,是为了发展生产,买!”

  胆大的人,也有心细的一面。向志龙说,作为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不能摸着脑袋做决定,既要上接天线把政策吃透,也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

  谁能想到,地无三尺平的铁牛坪,如今土地耕作机械化程度达到90%,土地流转率达到80%。

  “簸箕大的田块,碗碗大的岩头”,这是长期以来铁牛坪耕地状况糟糕的写照。与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向志龙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民每一条增收渠道都与土地紧密相关。“一定要让铁牛坪的地变个样!”2006年,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向志龙许下诺言。

  几千亩地,全部整治一遍,资金缺口几乎是天文数字。

  筹钱!找项目!成了十几年来向志龙最大的事。

  一次,他从妻子口中得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在州里主管基本烟田土地整治项目。向志龙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他提上家里的山货,进城找到这个“亲戚”,边套近乎边讲村里的困难。没想到,这个干部真被他说服了,组织专班到村里实地了解情况,最后安排了4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

  有了这次经历,向志龙的信心更足了。此后,人们时常能在县直各单位看到他的身影。

  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有时,接待他的干部也很恼火,“粑粑就这么大,总不能全给你铁牛坪吧?”可向志龙认死理,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最后别人都躲他了。还有一次,他到县水利水产局争取项目,正赶上局长开会,在门外等了3个多小时。等到这位局长开完会,才知道他在大雨里淋了3个多小时。

  村里流传最广的,是向志龙到县国土资源局争取项目的事。2013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项目眼看就要落实了,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局长换了。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局长又接连换了两任,项目就这样被搁置了三年。有人劝他:“算了,老向你也努力了。”可向志龙不死心。新任局长刚一公示,他便跑到局长家中汇报情况。这个局长被向志龙的诚意打动,上任后立马落实了项目。

  这些年,向志龙为村里争取到1600多万元项目资金,村里90%的土地实现了综合整治,河道修好了,硬化公路即将实现组组通。村里人说:“向书记‘路子’广,亲戚多。”可他们不知道,为了攀上这些“亲戚”,向志龙往返路费从来都是自掏腰包,在县城住的是二三十元钱一晚的招待所。除了家里的山货,他没有给这些“亲戚”送过一条烟、一瓶酒,靠的是一股子热情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田整好了、路通了,向志龙又把眼光放在了产业发展上。他和驻村“尖刀班”班长、曾任县招商局局长的张万华四处找企业,终于引来广药集团在村里建药材基地。

  村委会门前的实验田里,玄参苗子已经蹿了出来,透着翠绿。一个新兴产业,正在铁牛坪生根发芽。

  2014年,村支“两委”换届,干了8年的向志龙萌生退意,主动向镇党委提出辞职申请,可立马被打了回去。镇主要负责人找到他:“老向,村里的事情你最熟悉,现在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候,不能没有你。”

  村里人也舍不得这个老书记离任。八组留守老人李银秀至今还记得,是向志龙半夜赶来,将犯了重病的她背下山,送到医院。医生事后告诉她,再晚一会儿,人就没了。

  村里人也知道,这个向书记平时很少在家里侍奉父母,却往几个孤寡老人家跑得勤。前不久,78岁的五保户高升红去世,是向志龙行了儿子的孝,为老人穿寿衣、送最后一程。

  一下大雨,总能在几个水涝点看到向志龙除险的身影;哪家哪户有什么大事小事,向志龙总会第一时间赶到……

  村里鸡毛蒜皮的事情多,处理起来难免得罪人,有时也会被人指着鼻子骂。向志龙性子烈,眼看就要“干仗”。可他又想,我是党的干部啊!于是,等到对方骂得差不多了,他又耐着性子给他们讲政策、讲道理。

  可骂归骂,村里人心里清楚,这个向书记,没有为自家捞过一点儿便宜。这几年,村里很多贫困户搬进了新房子,可他们一家人至今还住在老旧的土木房子里。当了书记,家里的事情照顾不了,一家人的开支主要靠妻子种30多亩烟来维持。

  如今,向志龙的女儿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已毕业,并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年近花甲的他,也应该过几天安稳日子了。向志龙说,等村里脱贫了,他要把书记的担子交给年轻人,他们更有干劲、更有冲劲,乡村振兴就靠他们了。他希望,这个日子来得更早一些。

  采访中,村民、同事、驻村“尖刀班”队员讲述的一个个故事,让这个老书记的形象在记者的心中逐渐清晰。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一心为民的情怀、无私奉献的品质。

  这,大概就是“问不倒”的秘诀吧。

  来源:恩施州纪委监委网站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