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妈妈,你们明天能过来吗?”
4月28日晚,恩施市沙地乡的向小青给100公里外的恩施市义工协会副会长汪娜发了一条微信,当得到肯定答复后,小青很快酣然入梦。
次日凌晨5时30分,一辆私家轿车从恩施城区出发,驶向茫茫大山。除了精心准备的新衣服、牛奶和水果外,汪娜给小青带来一条好消息:义工协会已经帮她找到一家武汉教育基金,中考结束后继续资助,帮她完成学业。
3个多小时车程的尽头,是一段几乎垂直的陡坡。汪娜一行人手脚并用,来到了向家简陋的房子。
汪娜的到来,让一直准备辍学打工的小青看到希望。她答应一定坚持学业,面对困难绝不轻言放弃。
小青只是义工协会“爱心爸妈”项目的一位受益者。2017年,该协会出面为贫困留守儿童牵线,找到了15位一对一帮扶孩子的“家长”,家长不仅出资帮助,而且定期上门探望,一起生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温暖。
在恩施州城,提起义工协会,几乎家喻户晓。扶危济困、照料老人、义务助学、保护环境、捐血献髓……处处活跃着他们身着红马甲的身影,犹如大山里一簇簇跳动的红色火焰。
2009年,幼时家境贫寒的恩施州地税局干部向波,邀约10多名同事发起成立志愿服务队,节假日一起去福利院为老人义务理发,为贫困孩子筹款捐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阳光般的温暖,最容易被传递。2011年1月,志愿服务队更名为恩施市义工协会,成为恩施州第一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义工组织。
2013年3月2日,湖南省龙山县两岁男孩彭建行深度烧伤在恩施州中心医院住院,家长因无钱准备放弃治疗。向波连夜发起爱心倡议,联系捐款,短短几天筹款近10万元。小建行经过三次手术,治愈出院。
家住恩施木栗园村的小宏和小钰是堂兄弟,两人的父亲均因病去世。义工团队持续几年资助教育费、生活费和医疗费。2017年8月,孩子爷爷又患病去世,志愿者发起募捐,短短20小时募集到1.83万元善款,并由向波带队冒雨将善款送到。
一些留守儿童因为条件限制,大冬天只能用冷水洗澡,有的长了疥疮。向波和义工们四处奔走,募集善款、实地走访、现场验收、定期回访……至2017年,他们先后筹资60多万元,建起39所“健康浴室”,解决了6500名小学生的洗澡问题。
在一些人眼里,这些义工是傻子,不拿工资,还要贴进休息时间和金钱,甚至经常忍饥挨饿。但就因为这群“傻子”年复一年的付出,爱心的雪球越滚越大,如今义工协会已成为由记者、医生、公务员、企业家、学生等560多人组成的爱心群体。
涓滴之水,汇成爱的洪流。9年间,恩施义工团队筹资320多万元,帮助了53名重症小孩。结对帮扶372名贫困孩子。为了让贫寒学子圆大学梦,仅最近两年,他们就为23名贫困大学生筹得善款35万元。
[来源: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徐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