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整治保险业市场乱象上,不得有一丝一毫松懈。监管者如此,从业者亦是如此。
5月14日,银保监会召开深化整治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乱象工作推进会议,通报前一阶段乱象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分析经验与问题,明确下一步整治重点和要求。在四项要求中,第一项便要求从业者进一步统一对深化整治保险业市场乱象重要性的思想和认识,坚决防止出现等待观望、推诿责任和消极应付等情况。
事实上,面对整治市场乱象之役,保险公司最不应该出现等待、推诿、应付的态度。一方面,保险市场如今出现的种种乱象,经营者脱不了干系。比如,衡量保险公司资本充足性的关键指标——偿付能力充足率,基础数据不真实,侵蚀了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石。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就曾公开表示:“法国人理想中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并没能挡住德国人,因为德国人绕过去了。偿付能力监管也可能碰到类似问题。” 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和资产管理计划等途径进行自我注资、虚假增资,那么,偿付能力监管、资本约束就会成为保险行业的“马奇诺防线”,被别有用心者绕过去。
另一方面,保险市场实现稳健发展,身处其中的保险公司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本应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保障的保险业,由于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曾几何时,一提起“保险”,消费者的第一反应不是“保障”“安心”,而是“骗子”。当整个行业都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谁又能独善其身。
因此,在整治市场种种乱象上,真正奉行“保险姓保”的保险公司没有理由等待观望、推诿责任和消极应付。
当然,从去年监管者开始痛治乱象、严罚违规以来,保险业积极回归本源和主业,保险公司的风险意识、主业意识、合规意识进一步增强,更加重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保险公司的掌门人谈保费结构比谈保费增长多、关注社会需求比关注自身发展多……这些转变都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奠定了较好基础。
良好的氛围已经形成,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面对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多变性和关联性的风险,一些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各级各部门在思想认识、落实整改等方面还不够统一和深入。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不能仅靠行业自律,还必须有功能完备、切实有效的外部监管。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充分重视短期效果和长期效应相结合,一手抓监管效果,对关键风险点迅速遏制,形成震慑;另一手抓基础建设,包括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可谓双管齐下、标本兼治、相得益彰。
但乱象不是一日形成的,治乱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步步为营。有业内人士指出,2017年,是治理乱象的第一阶段,即“控制乱象增量”。而当前,治理乱象则更进一步,旨在“解决乱象的根源”。
因此,深化整治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乱象工作推进会议对监管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即坚持做到监管改革和整治乱象两手抓、两促进,增强“四个意识”,严守各项纪律,确保职责调整和乱象整治工作协同推进;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工作节奏,严格落实责任,抓好问题整改、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治乱”的要求,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稳妥消化存量,严格控制增量;持续保持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处罚、严问责的高压态势,做到依法监管、有法必依、违法必惩、执法必严,并依法公开相关处罚信息。最终,使行业风险逐步释放,市场得以平稳发展,保险治乱象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新闻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bx/bxsd/201805/t20180523_138663.html)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8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郑豫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