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起步晚,“绿色金融”却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议题。其中,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研究已走在国际的前沿。
即将开幕的G20杭州峰会,作为轮值主席国的中国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下,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峰会重点议题进行探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日前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上升到了中央层面。
然而,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名声越来越响,人们对其产生的探究欲望也愈发强烈。什么是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包括哪些类型?我国绿色信贷的规模有多大?在绿色信贷领域,我国的哪些研究处于前沿?在9月2日银监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面对记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释疑解惑。
数据一年统计两次
与常规信贷数据不同,我国的绿色信贷数据是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
据介绍,目前,银监会将绿色信贷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第二类为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
“第一类别属于产品端或者供给端的贷款;第二类别属于投资端、需求端的贷款。目前,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的资产质量较好。”叶燕斐说。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226.25亿元,不良率为0.41%,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1.35个百分点。
主要投向八大领域
叶燕斐告诉记者,对5.57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还可以细分为八类,占比最大的一类是绿色交通运输项目,贷款余额26542.7亿元,占同期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的47.6%。第二大类是可再生资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余额14686.39亿元,占比26.4%。第三大类是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贷款余额4040.1亿元,占比7.3%。第四大类是垃圾处理污染防治项目贷款余额2901.4亿元,占比5.2%。
此外,还有自然保护、生态修护及灾害防控项目贷款余额2150.4亿元,占3.9%;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贷款余额1436.5亿元,占2.6%;农村及城市水项目贷款余额1353.5亿元,占2.4%;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贷款余额1060.4亿元,占1.9%。
率先构建制度框架
2007年以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相关政策在国际上均是首创。目前已基本建立以《绿色信贷指引》为核心的绿色信贷制度框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节能环保授信和绿色信贷的政策界限、管理方式、考核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信贷资金投向低碳、循环、生态领域。
叶燕斐称,目前,银监会已经建立了以《绿色信贷指引》为核心的绿色信贷制度框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节能绿色信贷的政策界限、管理方式、考核政策都做出了明确规定,确保信贷资金投向低碳、循环、生态领域。
牵头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很多人并不知晓,绿色信贷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也是在中国的牵头下建立的。
2012年,银监会联合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召开了首届“绿色信贷论坛”。在银监会的倡导下,成立了“新兴市场绿色信贷跨国工作组(SBN)”,银监会成为跨国工作组常任主席。此后,银监会联合国际金融公司,开发了绿色信贷互联网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各国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工作方面的交流互动。目前,工作组成员包括12个国家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分别为中国、巴西、孟加拉、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老挝、蒙古、尼日利亚、秘鲁、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相关机构。2013年至2015年,跨国工作组分别在日本、尼日利亚、秘鲁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届绿色信贷年会。
率先建立全面的统计制度
在其他国家尚未建立专门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时,中国已经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2013年,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统计制度》,每半年组织国内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统计工作。现行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主要统计以下四方面内容:银行涉及落后产能、环境、安全等重大风险企业的信贷情况;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情况;绿色信贷的资产质量情况;在国际上率先系统性测算贷款支持的节能环保项目所形成的年节能减排能力,包括标准煤、二氧化碳减排当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节水7项指标。
此外,银监会指导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统计软件,进一步提高绿色信贷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引领国际绿色信贷统计的发展方向。
率先实施综合考核评价
2014年,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并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中设置社会责任类指标,组织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实施情况自评价工作。
此后,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在有效控制风险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兴业银行推出节能减排融资服务、排放权金融服务、个人低碳金融服务3大类绿色金融业务,形成包括10项通用产品、7大特色产品、5类融资模式及7种解决方案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浦发银行推出《绿创未来——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2.0》,形成了覆盖低碳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涉及能效融资、清洁能源融资、环保金融等方面。同时,部分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直接融资业务,扩大绿色信贷融资来源。2015年以来,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等先后在境内外发行了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叶燕斐表示,目前,银监会正在指导银行业协会制定绿色银行评价制度,通过银行绿色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做好环境风险管理。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吴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