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铺就富裕路 ——全州62.5万人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脱贫

2018-05-06 15:02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

4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请印度总理莫迪品恩施茶的消息在恩施人的朋友圈发酵。恩施州茶产业名声大噪,全国人民关注。

近年来,恩施州围绕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目标,依托恩施硒茶、道地药材、高山蔬菜、畜禽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谋定而后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明显成效。

规划:找准特色优势产业

规划是线路图,是发展的指向标。

我州依托生态富硒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规划先行,举全州之力推进恩施硒茶、道地药材、高山蔬菜、畜禽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编制了州、县、乡、村四级《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县为单元谋划、以村为单元实施,紧盯现有主导产业、特色资源、产业短板、脱贫需要,因村因户制宜发展脱贫产业。

全州按照“一县一主导、一乡一支柱、一村一特色、一户一项目”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一村一个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村集体经营公司、有劳动能力的户一户一个脱贫增收项目“五个一”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个长远增收和两个当年增收的“一长两短”产业项目。

根据国家脱贫标准底线和恩施实际,我州聚焦建设“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形象定位,全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基础:企业+基地+农户

井坝村位于利川市汪营镇东南部,建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个,安置18户64人。

如何确保易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汪营镇与盛稀源公司合作,创新易迁+香菇产业“5333”模式:“5”指香菇产业发展的5个关键环节,即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基金支持、合作经营、按期分红;第一个“3”指3个分红主体,即净收入分配:基地(合作社、能人大户)占60%,贫困户占30%,村集体经济占10%;第二个“3”指3种帮扶方式,一是既无劳动力也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全托给市场主体管理,按期分红;二是有劳动力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劳动,实现劳动工资加按期分红;三是有劳动力、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自领大棚,自主经营,收入全归贫困户;第三个“3”是指3个扶贫“零”特点,即贫困户实现零距离就业、零风险经营、零投入分红。据测算,一个连体大棚放置1.6万根菌棒,每根菌棒有1元纯利润,贫困户可获得4800元保底收入。目前,该安置点附近建立的53个大棚全部投入使用,已出菇142吨,贫困户共分红近20万元。

全州2438个村“尖刀班”、21545名驻村干部,通过逐户走访、座谈、召开群众会、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基地。2014年以来,全州新增特色产业基地127万亩,建成133个特色产业专业乡镇,创建1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目前,全州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630多万亩,农民人均1.98亩。729个重点贫困村已建立或引进专业合作社1257家,对接龙头企业602家,联结贫困户5.4万余户,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发展:质量与品牌并重

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在我州,质量更是打造“高端农产品”和“奢侈农产品”的保证。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我州打好绿色牌、生态牌、富硒牌、民族牌、文化牌,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变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进全域绿色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每年递减5%以上,农户收益增加10%以上。健全州、县、乡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州抽检、县普检、企业自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4年达98%以上。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与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农产品生产管理、产品身份识别、二维码追溯现代网络监管系统,全州连续4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实施“土更净”专项治理,累计治理酸化土壤228万亩。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品牌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州出台《关于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意见》,坚持将驰名商标创建纳入各县市和相关部门工作考核重要内容,2014年以来,全州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获得“三品一标”企业达到136家,认证产品274个。“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分别荣获2016、2017年度“全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公用品牌”称号,其中“恩施硒茶”鲜叶价格连续5年保持年均10%的增长,“恩施硒土豆”线上销售价格是当地销售价格的2倍以上。

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力

全州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跨越。

巴东县无臂青年陈兹方身残志坚,注册成立“陈兹方铺子”,成为一名电商,经营不到半年,收入8.5万元,传递了产业扶贫正能量,更是生产与销售融合、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典范。

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探索“硒+”“旅游+”“电商+”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各类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我州引进了江苏赛银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建设100家恩施硒博馆;在杭州市设立恩施硒茶体验店、恩施农产品体验店;恩施聚硒康公司携手中国马铃薯产业文创品牌艺薯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办马铃薯餐饮店9家。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民宿旅游,打造了宣恩伍家台、利川白鹊山、鹤峰木耳山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全州102个贫困村将乡村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星级农家乐达到2474家,特色民宿达到3000余家,乡村旅游产业每年承载10万农民就业,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公司合作,加快服务网点向乡村延伸,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全州729个贫困村已建立服务站511个,近2万贫困群众加入电商产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近20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目前,全州62.5万人依托产业实现脱贫。

来源:恩施日报

原链接:http://www.enshi.cn/2018/0506/638671.shtml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