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失明,
以磨刀为生,
却收养了一名弃婴。
17年了,
我陪你长大,
你陪我变老!
他是盲人,他要收养一个娃
春日的巴东县城,阳光明媚,白土坡街头,拐杖敲击水泥路面的声音伴随着盲人朱立年响亮的吆喝,“磨刀喽,磨剪子喽……”
磨刀、磨剪子是朱立年一生的事业。“磨刀朱”是乡亲们对他事业的肯定,但是朱立年还有另一个更重要事业,那就是父亲。
2001年农历正月初五傍晚,42岁的朱立年背着工具箱回家,路过巴东县民政局门口时,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还有不少人在议论。一打听,原来这里有一个女婴,身边放有一个奶瓶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明,女婴大年初一出生,来到这个世上才5天。
听着女婴的啼哭,朱立年心里很不好受。他推开人群,摸索着将女婴抱起,对大家说:“我要收养这个娃。”说也奇怪,女婴一入他的怀抱,马上就不哭了。
回到租住房,朱立年连饭都顾不上吃,连忙买来婴儿奶粉,给孩子喂食。邻居们见了,也拿出旧衣服,给婴儿当尿布……从此,这个可怜的婴儿,有了一个家和一个疼她的爸爸。
他用磨刀挣来的钱为孩子请保姆
一个盲人,要养活才出生的婴儿,谈何容易?朱立年挤出磨刀挣来的钱,请来保姆,专门照看孩子。尽管穷,朱立年却把婴儿当个宝,第一个保姆抽土烟,没几天,就被朱立年辞退;第二个保姆老是咳嗽,第三个保姆不爱清洁……为了孩子,他先后换了11个保姆。
孩子一天天长大,朱立年给她取名朱登攀,小名叫“炎炎”。他希望女儿能克服困难,长大成才。
父女相依,贫寒小屋其乐融融
收养小炎炎后,朱立年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为了节省开支,小炎炎学会走路后,朱立年辞掉了保姆。从此,他担起了抚育孩子的重任。每天,他起早贪黑,洗衣做饭,既当爹又当妈,再困难,他也要把女儿吃的、穿的备齐,不让女儿饿着、冻着。
小炎炎3岁了,朱立年把她送到幼儿园。每天除了外出磨刀外,他还要按时接送女儿。再苦再穷,朱立年也从没想过放弃。
炎炎4岁的时候,朱立年走路时撞到大货车的后厢,头上起了个大包。他去理发时,小炎炎拉着理发店阿姨的手连连说:“我爸爸头上有伤,你别把我爸爸弄疼了。”一句话,说得阿姨都快落泪。
每逢周末,朱立年就会带上女儿外出磨刀。老朱磨刀时,小炎炎就乖乖地蹲在一旁,看着他磨刀,见爸爸流汗了,她会拿手巾擦上一把,还使劲给爸爸打扇子。
自从有了女儿,朱立年就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自己节俭,对女儿却大方得很。幼儿园很多小朋友都有玩具自行车,女儿看着眼馋,朱立年就特地花钱给她买了一辆,他希望女儿能和其他小孩一样快乐。
每天下午,忙碌一天的朱立年会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当小炎炎骑在爸爸肩上,像喜鹊一样叽叽喳喳,把幼儿园的趣事说给爸爸听时,朱立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女儿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
如今,17岁的炎炎在巴东一中读高二,乖巧懂事成绩优异。虽然学习任务繁重,但每次放假她总是主动为父亲做饭、洗衣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只要有空就陪父亲出去干活:带着他走路,爸爸磨刀流汗了,给爸爸擦汗,喂爸爸喝水。
租住的小屋里,墙上贴满炎炎获得的奖状,老朱看不见就经常去摸摸。
学校老师也说,炎炎学习很刻苦,很懂事,一到放学或放假,她都急着往家里赶,为的是回去照顾爸爸。
女儿要做爸爸的眼睛和拐杖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炎炎很少抱怨,总是用乐观的心态,用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她知道父亲快60岁了,身体状况不如从前,每次回学校前都会拉着老朱的手说,“爸爸,今后我要做你的眼睛,做你的拐杖。”
炎炎心里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自己能更有出息,能让爸爸过得更好,让他晚年别再那么辛苦。
老朱磨刀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加上残疾人补贴和低保,全家一个月收入近2000元。“女儿学习很努力,直到现在也没有用手机,现在住校每周回来看我一次,听她说起学校里的事我就高兴。”朱立年说。
日子虽然清贫过得紧巴巴,但老朱从不让女儿受委屈,“这孩子是老天爷给我的礼物,也寄托着我人生的希望,所以再苦我也不怕,有女儿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安慰。”
“磨刀喽,磨剪子喽”
这一声声的吆喝,
陪伴了17年的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爸爸就没有家,
这是最温暖的归宿,
最动人的童话!
来源/楚天都市报、荆楚网
责编/孙跃
编辑/黄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