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对一个人的成长之路追根溯源,那么,对向光琼来说,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和事,影响并造就了现在的她。
向光琼出生于鹤峰县燕子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生活的艰辛让她早早学会为父母分担,而父母的勤劳、善良,也成为她成长路上最鲜活的榜样。高中时期,她有幸获得黄鹤楼酒业奖学金,也由此记住了时任恩施高中副校长肖慈仁所说的两个字:感恩。从那时起,她暗下决心,今后是一定要回报社会的。这就像是一颗种子,在岁月的洗礼中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缘起·四川汉源
2009年7月31日,她与一群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登上西行的列车,前往四川汉源,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灾后重建。这样的选择,颇有些不管不顾的冲动。一年时间,不短不长。对她来说,是为还一个愿、解一个惑,一个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强烈渴望去做点什么的愿望,一个想要寻求人生如何过得有意义的迷茫和困惑。
这一年,她被安排在汉源县扶贫办工作,与她同行的其他志愿者则分赴各单位、乡镇、学校,有的服务于移民内安,有的投身施工现场,有的站上三尺讲台,有的陪伴孤寡老人。从熟悉的舒适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她努力适应和改变。写信息、装订档案、上山下乡、走访调研,哪里需要到哪里。她本不是积极活泼之人,却在那一年里表演朗诵、代表发言、做解说员、当主持人、跳啦啦操,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扶贫办与政府部门同在一栋大楼,经常有上访群众找错办公室,她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从没有丝毫不耐烦。2009年8月6日,汉源县顺河乡猴子岩山体突然垮塌,阻断大渡河,伤亡50余人。一个彝族村沾亲带故的7户人家,外出打工的男人们刚好由此经过,不幸全部遇难。老幼妇弱都坐在政府大门楼梯间,老的痛哭流涕,少的沉默不语,小的嬉笑打闹。这样的场景,戳痛了她的心。她唯一能做的不过是陪在旁边,默默地为他们递杯茶水,递上纸巾。虽然语言不通,女人们仍然在离开前,紧紧拉着她的手,絮絮说着什么。
她发现,很多时候,自己都无能为力。这一年的经历让她明白,志愿者,仅凭一腔热情和善良,远远不够。
觉醒·利川麦田
2010年8月,汉源一年服务期结束,她回到恩施,正式加入国税大家庭,在恩施市国税局芭蕉分局从事纳税服务工作。说起报考,她笑称自己当时对国税局一无所知,唯一在网页上搜到关于爱心妈妈的新闻,让她倍感亲切。此后,她跟随爱心妈妈的队伍,到恩施市阳天坪小学、来凤县渔塘小学、利川市三角桩小学等开展留守儿童陪伴活动,时刻牵挂和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
2013年7月,她开始接触麦田计划,自第一次在利川忠路参与贫困学生走访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此后陆续组织或参与走访、资助款发放、课桌及棉被筹集、物资发放、公益图片展等活动30余次,累计金额或物资价值40余万元。作为麦田计划武汉分社恩施地区的活动组织者,她几乎每年都会为恩施山区的贫困学生申请球鞋、棉袜、羽绒服、卫生包,从实地走访到资料准备,从物资清分到现场发放,从沟通联系到整理反馈,每件小事都渗透着她的心血。而参与这些活动,除了时间上的付出,每次的交通、食宿费用也全都要自己掏腰包。
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她也有很多困惑。这些孩子,多数家庭残缺,孤儿或半孤儿居多,他们经济上困顿、生活上缺乏关爱、教育上无人监管,身心健康面临多重拷问。而志愿者能做的,仅仅是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常常让她感到不安和无奈。走访时的闯入感、提问的方式、拍照、送钱送物的过程等等,都可能因为自身的不专业对孩子造成无意的伤害。她开始在活动中尽量设计其他的环节,比如和孩子们玩游戏、开展第二课堂和有奖问答、拍好玩的照片给他们看、来一些现场互动等等。
后来才知道,她的这些思考其实已经是“公益”的范畴。
笃信·恩施果糖
有些人,存在就是一种能量,一旦遇见便会带来人生的转折。
几乎就在接触麦田的同时,她结识了一个特别的人,一个从东北千里迢迢来到恩施做村官的大学生,一个至纯至善的文艺女青年。于是,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逐渐发生转变,她的公益之旅由此真正开始。
这名大学生村官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生命的经历和对农村的情怀让她选择扎根大山。她在小山村里一待就是三年,一边从事村委会的计生工作,背着各种计生用品和采集信息的报表,骑行在一条条泥土和砂石铺就的山路上;一边关注村里人的文化生活,组建起第一支广场舞健身队,改变了“忙时农耕,闲时打牌”的原有氛围。与此同时,她也关注到母亲们背后的“留守儿童”群体,看到他们假期无人看管事故频发、艺术教育严重缺失等现状,她尝试做一些改变。从2013年暑期开始,连续四年组织开展艺术冬/夏令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志愿者到社会创业者,果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万般曲折中诞生,向光琼也从一名普通的参与者,成长为项目主要负责人。
追随一个人与追随一个人的理想,听起来是两码事,在她与她之间却达成了一致。对向光琼来说,认定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而一旦认定,便必会死心塌地。她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去追随,也去追赶。在灵魂对灵魂的碰撞下,她开启了自我探寻之路。多少个节假日,她去北京、武汉、成都、保定,参加各类培训、论坛,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少个夜晚,她伏案桌上,做着许多杂碎的幕后支撑。2016年10月,果糖大地艺术馆正式开始运营。此后的每个周末,她都会前往白杨坪做志愿者,陪孩子们阅读、游戏、画画,与他们一起体验各种有趣有益的艺术活动,一年多来,累计设计并开展各类工作坊、夏令营、亲子活动100余场次,服务乡村留守儿童2000余人次。在她心里,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走进孩子们的心。
累,是真累。果糖筹建期,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她也曾站在大马路上放声大哭。很多个周日,晚上回到家,她瘫在沙发上一动不想动,累到无力。忙,是真忙。没有时间朋友聚会,没有时间逛街看电影,甚至没有时间回老家。要说起来,如果不做这些事,她的日子完全可以过得十分悠闲。
升华·引领施州
也许是鲁迅的这句“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荼毒”了她,也许是“要生存,也要生活”的理念“左右”了她,她越来越相信这一群人的努力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相信真正的公益在于“助人自助”。她为国税阳光班的孩子推荐顶新奖学金,成功申请到大一新生奖学金4000元;她协助利川城池小学、恩施横栏小学申请“一校一梦想”的项目,为孩子们吃饭添置桌凳、阅读配置书架;她支持家境贫困的初中生参与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在她的感召下,亲人、朋友、同事都参与进来,除了捐款捐物,更有行动支持。2014年8月,她为恩施高中、金茂小学、黄广田小学的118名中小学生申请了球鞋和棉袜,单位多名同事参与了分装和发放;2016年12月,她组织志愿服务爱之队前往恩施市白杨坪的5所学校,为孩子们送去资助款、课外读物、衣服鞋袜,进课堂宣传税收小知识;2017年3月,她与爱心妈妈们来到恩施市新塘乡木栗小学,在那里陪伴留守儿童玩耍,为他们带去春天般的温暖;2017年12月,她带着州局青工委的队员和开发区局的志愿者们再次前往白杨坪和双河镇,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可爱的我》,教孩子们认识生命的起源,学会保护自己。她很感激,也很幸运能与这么多富有爱心的同事并肩作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可爱的灵魂。
在她看来,公益,不是伟大与牺牲的代名词,而是一场自我修行。公益之路漫漫,便只管走着,不问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