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眼中的李梅仙:她是我们的家人
486户,1590人,这是蛇盘溪村全村的人口数据。人不多,却分散。全村的村民都还有很多相互叫不出来名字,但大家都熟悉一个人,李书记。
管金香,行动不便,一人独处,连自己的心中想法都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李梅仙隔三岔五的上门,带东西、聊家常、解难题。老人眼神浑浊,但心中明亮。李梅仙把她当作老母亲,她也早把李梅仙当作了自己的亲闺女。老人喜欢握着李梅仙的手,这握着的是信任,是依靠。
吴涛,身患重疾,年纪轻轻却只能靠父母照顾。李梅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评低保、跑民政,劳碌奔波、不辞辛劳。当吴涛站起来的那一刻,世界重新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李梅仙的心里,也放下了一块巨大的石头。一声“李娘”,喊出了花红柳绿,喊出了温暖湿润。
余六雨,四亩肥田却养不活一家三口,常年在外打工糊口。李梅仙来了,带来了全村茶叶发展的思路,带来了科学的管护技术,带来了余六雨一家新的希望。种茶叶、开农家乐,收入的直线上升,颠沛流离的一家终于重新安定。老余的眼中,李梅仙是书记,更是大姐。
在全村所有人的眼中,李梅仙是女儿、是姨娘、是大姐、是小妹……无论怎么喊,其实都是一个身份,她是大家的亲人,家人。(刘洋)
家人眼中的李梅仙:为爱驻守
夜深人静,李梅仙在村里的卧室总有孤灯一盏照亮厅堂;周末双休,原本许诺家人的聚餐也可能会变为一席空谈。
在女儿的眼里,李梅仙是“做饭难吃”的母亲。母亲从没让女儿吃上一顿可口的大餐,而缺少母亲的陪伴却是女儿的“家常便饭”。女儿总会吃老百姓的醋,因为母亲总会为处理群众的事情而忽略自己。
在丈夫的眼里,李梅仙是“不近人情”的妻子。她与他会为一条扶贫政策的理解争执不休,会为一项帮扶措施的如何实施意见相左。在扶贫工作的严谨性面前,夫妻情感被她搁置一边,即使一周一次的见面,更多的也是相互间学习充电。
在婆婆的眼里,李梅仙是“让人牵挂”的儿媳。每天一个电话是婆婆对她的丝丝牵挂,总想盼望着她早日回家。可一次次扶贫工作的缠身,都可能打破婆媳俩一起徒步散心的计划。年近八旬的老人家也只能将思念放下,望着楼下,盼她回家。
翻大山,穿密林,过泥潭,趟河流。李梅仙以村为家真蹲实驻,真帮实扶,家人没有怨言没有反对,他们是李梅仙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秦辰宇)
记者眼中的李梅仙:于无声处起惊雷 于平凡中现伟大
初见李梅仙,是在蛇盘溪村村委会的木门前。阳光下,一名瘦弱的女子,满身尘土,貌不惊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妇女。初识李书记,是在采访组与她的首次交谈中。方桌前,一个驻村的干部,话语质朴,谦恭随和,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书记。
“我真的没做什么”,这是李梅仙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但整整齐齐的档案、规规矩矩的材料、密密麻麻的笔记、实实在在的数据……这一切又在随时提醒着我们,什么她都做了。在李梅仙的心里,州委书记表扬和赞赏的一切都是她作为驻村书记和尖刀班班长份内之责、应尽之责,没有什么可值得自豪和宣传。而在记者的眼中,她的光芒就在这一件件平凡的事情、一句句普通的话语中处处绽放。
“我不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驻村的扶贫干部,而是把自己当作困难群众的家人和亲人”,李梅仙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70岁的残疾老太、30岁的患病青年,街道上的垃圾池、半山腰的农家乐,田间的春茶、林中的李子……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她都惦着、记着,奔波着、操劳着,不计艰辛,不怕劳苦,因为蛇盘溪村是她的家,全村的村民是她的家人。
“我记性不好,我只能把所有的一切都写在本子里”,李梅仙很实诚。她记不住家人的嘱咐、记不住记者直播连线时给她准备的提示、记不住自己有多少天没换洗过衣物,但她记得上级对扶贫工作的每一项要求,记得每一户村民的名字,记得哪一家贫困户缺少什么想要什么……在个人和村民两者之间,后者占据了她全部的精力。
走访中、言谈间,李梅仙并不能给予我们想象的采访素材,也说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这让我们很苦恼,也让我们很无力。但我们很欣慰,也很感动,作为全州上千个尖刀班班长中的典型代表,她在质朴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行动中展现了干部群众众志成城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她于无声处起惊雷,她于平凡中现伟大。(刘洋)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