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人田龙兵:36年不断超越自我 49岁仍活跃在赛场

2018-03-06 15:40  

“敬礼!”听到裁判的口令后,两人面对面互相鞠躬。随后,裁判将两人的距离拉近至可以相互触摸的距离,两人双手摸索着将自己的手搭在对方的肩上。“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勾肩搭背”的两个人便开始了在场上的“摸爬滚打”:打腰、背虎投、过肩摔……这是2000年9月悉尼残奥会上的一个比赛现场。其中,那个身高185厘米长得虎背熊腰的人,是当年81公斤级的银牌得主——恩施人田龙兵。近日,回家过年的他向记者讲述了他36年来不断超越自我的甜蜜与辛酸。

年轻时的田龙兵一表人才。

篮球健将意外双目失明

舞枪弄棒、上蹿下跳、顽皮……这些词常用来形容“熊孩子”特别是小男孩,田龙兵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熊孩子”。

田龙兵家住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甘溪村三组。1982年,13岁的他因为热爱体育加入了我州摔跤队,来到州城接受专业训练。业余时间,他特别喜欢打篮球。3年后,因为篮球方面的特长,他作为特长生被招入武汉体院,接受更加系统的训练。

那时,一米七几的身高,奔跑在篮球场上,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外形、技术,他都是“万人迷”。对未来,田龙兵已有长远规划。1989年,在备战第七届全运会的过程中,起身投篮的田龙兵被同样跳起来防守的一名队员无意间戳伤了右眼。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左右两只眼睛神经交叉感染,致使其最终双目失明,无缘第七届全运会。

出院后回到家乡修养的田龙兵,抱怨、沮丧、性情暴躁,无数次想过放弃自己,就这样,他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几年。直到1996年1月,恩施市残联在全市范围内挑选运动员,田龙兵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开始备战省运会。双目失明的田龙兵无法再打篮球,他投身田径三项(铁饼、标枪和铅球)和摔跤运动。同年5月,田龙兵出现在了第四届全国残运会的赛场上,并获得了柔道金牌、标枪银牌和铁饼铜牌。

由于能力突出,1998年7月田龙兵进入国家队集训,备战2000年9月在悉尼举办的残奥会。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虽然只是获得了一枚银牌,但站在领奖台上的田龙兵却是百感交集。那块银牌对于他到底有多重,他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忍受了多少伤痛,田龙兵用四个字形容——非人经历。

世界盲人运动会、全国田径锦标赛、世界田径大奖赛暨2004年雅典奥运会入场券、全国柔道选拔赛、全运会、远东南及太平洋运动会……在随后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中,田龙兵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刷新世界或全国纪录,获得奖牌无数。还被国家体委授予“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称号,这是中国运动员技术等级最高称号。

原以为再次迎来人生春天的田龙兵再次被命运捉弄了。2003年,回家休假的田龙兵不慎从楼顶摔下,头部受伤,轻微脑震荡,被迫退出国家队,无缘雅典奥运会。

2007年,揣着心中那团不灭的“运动之火”,康复后的田龙兵代表湖北省队再次出现在全运会的赛场上。

田龙兵站在悉尼奥运会银牌领奖台上(左)

两个半月从96公斤减至79公斤

“在电视里看到了许多关于运动员训练苦与累的报道,你们平时的训练真的有报道中的那么夸张吗?”记者问道。“远比你能想到的更苦更累,真不是人过的日子。”提起平时的训练,田龙兵面带痛苦表情地摇了摇头。每次柔道比赛前几个月的降体重训练,更是让他记忆犹新。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教练要求田龙兵在两个半月内将体重从96公斤减到79公斤。盛夏时节,田龙兵穿着不透气的降体重服,外套6件棉衣,再加一件军大衣,扶着正常运动员骑的自行车,在烈日下进行8公里跑步训练。每天,田龙兵都会称好几次体重,如果早上的体重比昨天降了一点,那么他就可以获赏一个鸡蛋,如果下午的体重又下降一点,那么他又可以破例吃根黄瓜。两个半月的时间里,田龙兵几乎一粒米、一滴水未进,直到体重降到目标体重。

从体重秤上下来,他飞奔着跑进食堂,点了4个鸡腿、4碗米饭,再加一个11斤重的大西瓜。这顿饭,田龙兵终于吃饱了,而且是一口气吃完“,中途都没舍得换气”。“1996年,他备战第四届全国残运会,我获准去武汉看望他,在那儿待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说起训练的辛苦,田龙兵的妻子姚艳也加入了讨论,“有一天,我从食堂给他打饭回来,见他一个人直挺挺地睡在水泥地板上,动弹不得。过去一问才知道,因为训练太累,他的脚已疼得不听使唤了,摔倒了爬不起来。晚上睡觉我帮他翻身,还得先掰脚,然后再一步一步翻动上身。”

最开始,每次看到丈夫训练那么辛苦,姚艳还会偷偷抹泪。后来,她就麻木了,因为苦累和伤痛在她看来已经是丈夫的家常便饭了。

一直坐在旁边静静听儿子讲述的七旬老母亲,听完这段故事忍不住抹泪。在此之前,她从没听儿子说起过。经历了几次“残忍至极”的降体重训练后,田龙兵决定放弃他多年喜欢的柔道项目,目前专攻田径三项。

田龙兵获得的部分奖牌。

不服老的“赛场荷尔蒙”

“您有平时训练或获奖时的照片吗?”

听到记者这一提问,田龙兵略显尴尬地摇了摇头。

“平时训练都没人拍吗?您获了那么多奖,没人帮您拍张照留个纪念吗?”记者疑惑了。

“平时训练大家都忙,而且一起训练的都是盲人,谁帮我拍呢?赛场上,大家更多的目光和镜头都集中在了冠军的头上。”田龙兵说。

记者环顾田龙兵的家。这是一栋两层的砖房,外墙没有装饰,所以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泥和砖。屋内只是简单进行了刷白,经年累月,白墙已经成了灰墙。

“一家5口,母亲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女儿在读高中,儿子才5岁,妻子是个农民,基本上就靠我一个人养活。能像现在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田龙兵告诉记者,运动员的待遇本来就不高,虽然获了很多奖,但奖金都不高,最高的一次才拿到10万元。

妻子在家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但是生意惨淡,逢赶集的日子能卖200多元外,平时一天可能一笔生意都没有。

田龙兵让妻子将他获得的奖牌、证书、照片找一些来,看记者能不能用上。不一会儿,姚艳抱来一扎奖牌放在桌上,金的、银的、铜的、玻璃的……有近20块。她说奖牌太多,她只是随便拿了一些,如果需要她再上楼去拿。

打开姚艳抱来的一个铁盒子,里面是田龙兵的生活照。翻了半天,记者终于找到一张他站在颁奖台上的照片。记者给他大致描述了照片的内容后,田龙兵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在悉尼奥运会获银牌的照片。当时,是一名记者为冠军拍的,顺便给了他一张。还有一张长长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张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接见第八届“远南”运动会体育代表团的合影,摄于2002年11月3日。

对于什么时候退役,49岁的田龙兵觉得“还早”。“一是因为我的确爱好这个,一天不动就浑身不舒服,我觉得自己还能行;二是还要靠这个养家糊口呢!”田龙兵,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老的“赛场荷尔蒙”。

来源:恩施晚报 http://news.cnhubei.com/xw/hb/es/201803/t4080610.shtml

实习编辑:侯雨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