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东海在全州脱贫攻坚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班结业仪式上要求
用“尖刀”精神过“三关”斩“六将”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柯东海对所有参训学员指出,州脱贫攻坚指挥部举办州级脱贫攻坚“尖刀班”队长、督战队队员专题培训班,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州委的部署安排,强力推进我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力打好2018年脱贫攻坚战。
一
“尖刀班”要有“尖刀”精神
要发挥“尖刀”的作用
要取得“尖刀”的效果
“尖刀”精神是什么?
就是直面问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要解决这个难题,全世界只有我们具备这个决心和魄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期盼,在座的各位在思想上准备好了吗?有没有思想顾虑?我看,不是所有人都准备好了,有的同志可能还带着顾虑和情绪,那你这把“尖刀”就不“尖”。在战争年代,“尖刀班”是负责解决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能够进入“尖刀班”很光荣,在座的同志要放下包袱,解除顾虑,为老百姓美好生活而努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应该为能够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感到无比光荣。我们今天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要提高政治站位,要认识到我们做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情。
“尖刀”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要硬,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第二要准,针对问题要精准发力,面对难题精准施策;第三是快,下手要快。从多次暗访通报的情况看,我们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熟视无睹,无从下手,所以要快刀斩乱麻,及时解决,不然会导致问题成堆,贻误战机。
“尖刀”的效果是什么?
就是如期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如期通过国家验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卯起精气神努力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坚持问题导向,一线工作和效果检验。在特殊时期,关键时刻,在不违反法纪的前提下,所有程序从简从快,要有“脱三层皮”的勇气,取得脱贫目标如期实现的良好效果。
今天的会不是纸上谈兵的会,也不是工作再部署的会,而是要把思想进一步弄通的战前动员会,大家要带着对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深厚的感情下去,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要求下去,带着国家扶贫政策和脱贫验收的标准下去,用心用情用力,过“三关”,斩“六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过“三关”
(一)要过精准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对准靶心,精准发力。脱贫是目标,精准是措施。不精准脱不了贫,不精准见不了效。
一是识别、退出要精准。
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要做到没有任何瑕疵,要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扶贫的贫困户身上。为什么在识别过程中老是在调整,老百姓意见为什么很大,就是我们基础工作没做好,基层的同志对贫困户的标准没有认真的研究、精准的把握,工作始终是“大哈数”。应该说情况村里是最清楚的,但是始终不搞清楚,没搞清楚要么是想浑水摸鱼有私心,要么是政策掌握、理解有问题,要么是平时工作不严不实。这次“尖刀班”进村入户,一定要把精准识别落实到位。对不符合政策的要坚决清除,当然退出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工作。对精准识别工作中违规违纪,不按政策要求执行,一个一个核实清楚,要坚决处理。贫困对象经常调整说明工作不实,频繁调整说明工作不精准,老是在调整,就会把老百姓的思想搞乱,就会让老百姓对我们党的政策产生怀疑。在精准识别、精准退出问题上不能有一例有偏差,搞准了,就不怕老百姓有反映,只要程序到位、相关佐证资料齐全,因此,要切实按照 “八个进村到户”要求实事求是做好识别和退出工作。
二是帮扶措施要精准。
现在很多帮扶只做了些表面工作,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时有发生。凡事要深入、要走心、要结合实际。每个家庭要算好两本账,一是收入账,一是支出账。要把他家的增长点抓住,每户收入增长最大的可能性在哪里,是现有的承包地、承包山林收入不高,还是他有务工能力,技术没掌握,找准他的增长点在哪里,出台的措施才能精准到位。所以帮扶要帮在点上,不是今天给一点钱,明天又给一点钱,这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同时要把他家最大的支出项找准,病因找到,对症下药,最大限度的解决支出负担和生活难题,做好每户的加减法。
三是方式方法要精准。
方法正确,结果是正确的;方法不正确,愿望美好,结果会起到反作用、反效果,所以在脱贫攻坚当中,村、乡镇以及帮扶的单位和工作队,要多研究方式方法。要了解农民,老百姓不患贫而患不均,不公平的东西反感得很。我们工作要相对平衡,村与村之间安排的项目和资金,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帮扶措施,不能悬殊很大,重点贫困村和非重点贫困村,重点贫困户和非重点贫困户,你都要掌握这个平衡度。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县里统筹很重要。包括工作队进村入户要讲究方式方法,每次去要解决一个问题,不一定每天都搞入户调查。有的百姓到现在,不知道党的惠民政策有哪些,我问过一个贫困户,他说都在卡上,卡上就把他“卡”住了,党的政策在我们老百姓身上的没有温度。贫困户对自己享受的惠民政策、扶贫政策不清楚,国家有很多惠民政策,每户贫困户到底受惠了多少政策,帮扶干部也没有对照贫困户的情况搞清楚、搞落实。各家各户都不一样,享受的政策也就不一样,能不能在贫困户的家里帮助搞一个“党的惠民政策到我家”,裱起来,既直观明了又可以代代传承下去,让贫困群众记住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党是怎么来帮扶他们的,增强贫困户对党的感情,感党恩、跟党走。又比如有贫困户对扶贫干部的名字都叫不出,有的还搞错了。能不能跟贫困户照张相,洗出来裱好,也挂在“党的惠民政策到我家”旁边,写上“党的扶贫干部到我家”,标上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他就知道,我家这一代最穷的时候,是谁帮我的,也有纪念意义,不用搞的很复杂,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把党的温暖和干部的帮扶结合起来。在脱贫攻坚整个过程中,要把教育群众贯穿扶贫全过程,使他们口袋和脑袋都受益、都提高,这有很多方法,希望大家多创造。
(二)要过造血关。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关键要针对贫困村、贫困户供血不足问题,所以要输血更要造血,输血与造血要结合起来,重点要解决贫困户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光输血,不能造血,输再多也没用,也不可能老是输血。我们要在怎么造血上下功夫,这个家庭怎么造血,这个村怎么造血,要因地制宜。产业的发展、技能的提高、就业岗位的提供是关键,为其搭建造血平台。还有很多,包括内生动力增强,如树立“我脱贫我光荣”、“我勤劳致富我光荣”意识等等,所以说,光就扶贫抓扶贫,是搞不出效果来的。
(三)要过满意关。
精准扶贫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检验是最好的检验,人民的评分是最高的评分。人民的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们工作的唯一的检验标准。要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要懂得群众、融入群众、依靠群众;要遇事与群众商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把特殊的现象当作普遍,不能我想搞什么你就应该搞什么。要让老百姓参与,而且是深度参与,要使他珍惜、使他奋斗,希望“尖刀班”的同志,要聚焦贫困户,聚焦满意度,感情上融入,生活上融入,帮扶上精准,满意度才能提高。人心都是肉长的,不付出,特别是感情上不付出是不行的。我们个别干部没有养成与老百姓对话的习惯,不会沟通,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出现失语。付出不够,高高在上,官本位思想严重,老百姓怎么会满意,这就是问题。
斩“六将”
指脱贫攻坚工作要治好“六种病”
(一)要根治基础设施落后的“软骨病”。
贫困县、贫困村,最大的一个短板就是基础设施落后。所以要紧紧抓住这几年党中央和省、州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个机遇,着力解决和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人得了软骨病,缺钙,就不能走路。要电没电、要水没水、要路没路,你怎么说脱贫了呢?老百姓饮水难、用电难、通路难、通信难这些问题,一定要搞好。要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不管是贫困户、非贫困户,贫困村、非贫困村都要解决,抓住扶贫这个机会解决事关老百姓满意度的水电路网等问题。相关部门要努力,要整合好,这非常重要。基础设施不改善,精准脱贫就难以推动,这个瓶颈不打破,精准脱贫就是纸上谈兵。所以一定要把这个软骨病治好。今年10月1号之前首先要解决宣恩、来凤、鹤峰三县农村水电路的问题,水利、电力、交通、电信、联通、移动等相关部门要全力以赴完成任务。“尖刀班”下去以后,要把这些摸清楚、摸细致、抓落实。
(二)要根治基础产业发育不良的“贫血病”。
老百姓的收入为什么增长那么困难,我州经济发展为什么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很大原因就是这个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要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各乡镇、各村因地制宜,在产业起步、培育、发展各阶段,做好文章,通过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多种模式,把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连在产业发展的链条上。如果贫困户不在产业的链条上,脱贫致富的希望会很渺小。同时要注重老百姓的就业,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尖刀班”要发挥“三头六臂”的作用,一人稳定就业全家脱贫有希望。
(三)要根治基层党组织引领不足的“心脏病”。
越是脱贫攻坚,越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乡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发挥引领的作用。基层党建在脱贫攻坚中体现的强不强、号召力大不大,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的能力有没有,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效果。如果是软弱涣散的班子,老百姓满意度都不会高。所以“尖刀班”下去不能踢开各级党组织搞扶贫,要在县委、乡镇党委和村支“两委”带领下开展工作。遇事多商量,特别是涉及到大家的事,多和村级组织商量着办,要组织到村、到组、到户宣传,让大家都知道。不能工作队说了算,不能踢开基层党组织。今年村支“两委”换届,要与县乡两级党委认真对接,要放开视野,选好选准带头人,争取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尖刀班”。驻村的同志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村支“两委”的关系,不能搞成老百姓满意工作队,对村支“两委”不满意,要注意做好引导工作。扶贫工作要注意决策公开、过程透明、村民参与,这都非常重要。
(四)要根治乡风文明不佳的“头痛病”。
农村有些工作为什么感到头痛,其中乡风文明上出了问题,乡风不好,你的工作就很难开展。“尖刀班”下去以后,在这项工作当中也一定要下功夫。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我们都要学一学,对于我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近几年来,国家扶贫政策最集中,老百姓得的好处也最多。但为什么老百姓意见也最集中呢?这值得我们深思。这说明我们很多工作都缺位,乡风文明建设的缺位是不是原因之一呢。因此,一定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社会矛盾主要变化的新判断和社会基层治理的新要求也纳入到整个精准扶贫工作的大局中去。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群众的思想,用自治、法治、德治的理念来引导群众,有的事可以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提高他们参与度和自治水平。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注意发挥老百姓积极性,不要不相信群众、害怕群众。
(五)要根治“两张皮”的“传染病”。
扶贫重在扶志、扶智,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养懒人,不然其他群众有意见。为什么个别地方人人都想当贫困户,就是工作中我们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搞成了“两张皮”。在扶贫过程中,大家高度关注扶的意识、帮的意识,但是没有注意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效果不佳。脱贫攻坚中老百姓是内因,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我们的帮扶,帮扶是一时,不是永远;内因是永远,是长久、可持续、起作用的。要大力营造一种“我脱贫、我光荣”、“我努力、我光荣”的氛围,不能出现“坐在门前晒太阳”、“等着政府救济粮”的情况。一个勤劳的家庭、一个困难的家庭,如果他的主人是积极向上的,它对子孙后代都有影响。中国人是讲究孝道的,孝字立身,在扶贫过程中,儿不养老的现象和问题十分突出,先不说这种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法规,光从道德上就跟我们古代传统的家庭美德不相符。有的人把父母、把老人放在危房里,自己建的楼房不让他住,等着政府来给他危房改造,来给他搞易地扶贫搬迁;有的人还把年老的父母送到村委会去不管,这不教育行吗?这个问题不处理好,有第一例就会有第二例、第三例,就会得“传染病”,所以要通过正能量的引导、传统美德的引导、法律的引导来扼制这种现象。现在我们还有最大的一个短板就是社会力量发挥不够,光靠国家政府帮扶是不够的。要广泛发动社会上的力量到扶贫工作中来,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恩施外地商会和省内对口支持的力量发挥出来,把各种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发动起来,解决一些我们不会干、干不了的问题。
(六)要根治作风不实的“要命”的病。
脱贫攻坚关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但作风不实是我们所有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要害、最要命的问题,要坚决按照州脱贫攻坚指挥部1号令“八个到村到户”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尖刀班”首先是要对自身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动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是扶贫工作最大的硬伤。“尖刀班”下去,要严明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与老百姓吃住在一线、工作在一线、整改在一线,针对问题,每日一清、每日一结。脱贫攻坚期间,县委书记、县长要把所有的村都跑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要把所有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都跑到,大家深入一线,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及时解决扶贫工作的问题。
二
工作要求
一要工作统筹好
全州要一盘棋。可以单兵作战,但是总体要一盘棋,在项目统筹、资金统筹、力量整合、产业规划、投资方向等方面都要全盘考虑,不能碎片化。
二要责任压实好
既然“尖刀班”下去了,就要起到尖刀作用,把责任压实。前线指挥部要灯火通明、攻占山头,要快、准、狠,解决矛盾不能迟疑,工作以天为单位计算,该快一分不能慢一秒,不要犹犹豫豫、左顾右盼,只要效果好,不以权谋私,效果检验一切。大战在即,没有什么很多理由可讲,最大的理由就是要完成党中央和省委、州委交给的精准扶贫任务,使老百姓满意。
三要后勤保障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做好“尖刀班”的后勤保障工作,要提供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心无杂念地开展工作。
马上要过春节了,但是安排的工作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一 是要走访全村所有的农户,了解家庭情况,听取群众意见,看有没有漏评、返贫、错评的贫困户,要掌握群众对水电路讯、人居环境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意见和需求,必须做到每一户都要到,不能只到贫困户家中,要反复地走访。
二 是要召开户主会、小组会、场屋会,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注意吸纳老党员、老干部等人的意见和建议。
三 是要与村、乡镇共同研究,确定本村的农户公共事务任务清单,并以群众会的方式反馈到群众中去,通过几轮协商形成各方和绝大多数群众认可的正式的任务清单,报到乡镇。
来源:恩施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h-DqrLqGltP2DMftdiiIjQ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