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穿过樟子松繁茂的树冠,洒在半尺深的积雪上。成群的野生梅花鹿在树丛间奔跑、跳跃,呦呦鹿鸣不时在林中回荡……
2016年3月14日,王树清(右二)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国富镇通肯村和当地干部规划植树造林。新华社发
看着眼前这一幕,72岁的王树清笑得满脸褶子。他举起因常年种树和野外工作变得皲裂粗糙的大手,指着一片片人工林骄傲地说:“这辈子,值了!”
这里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东部战线的关键区域,也是全国平原地区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
“没树,就像是没‘爹’的孩子”
50年前,拜泉县一片光秃。
2006年5月1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王树清(右)在打桩。新华社发
没树挡不住风,下的种子隔天就被刮翻起来,种地要种两遍地,农民损失严重。
曾经抓把土都流油的北大荒景象在拜泉县是“传说”,黑土层从一米厚度降至二三十厘米,农民赖以生存的沃土被大风吹跑了。
新生乡兴安村丁家沟的50余户人家,曾因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房倒屋塌,不得不离开家园另谋生路。
“当时,全县得有20000多条侵蚀沟,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面积。用农村话讲那沟得有‘一房多深’,土地根本打不了粮食。”曾任拜泉县县委书记的王树清说,因为没树,拜泉县就像是没“爹”的孩子,吃了太多苦。
即便如此,当地人对种树这件事仍然不够重视。
2002年5月30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王树清(左一)在检查植树造林情况。新华社发
“我17岁知道没树不行。”王树清说,他在担任生产大队团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老支书张喜林就很重视种树,常让年轻人把树杈子砍下来,插在土里育苗。“老支书的态度影响了我。”
随着王树清走上领导岗位,他尝试带领更多人一起种树。但在那个以打粮多少论英雄的年代,他遇到了很大阻力。
要造林就要投入,要耽误时间,考核上也没要求,县委班子里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支持他。但王树清很犟,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干。
为摸清生态底数,王树清每天开完早会后,把麻花或馒头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就到村里去,一待就是一整天。
为让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王树清坚持“群众干多少干部就干多少”,跟大伙儿一起劳动。
为调动大家伙的积极性,王树清拒绝普遍号召,提出培养典型村,谁先种谁获益,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2009年11月30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王树清(左)在检查树苗情况。新华社发
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打响防风固土造林战役。王树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当地数十万干部群众为全县3600平方公里土地打上了网格,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种树!种树!种树!
王树清对种树始终保持着一种紧迫感。每天3时30分就起床,到现场蹲点抓质量,选什么树苗、树丛的稀密度、病虫害防治,只要跟林子有关的事情都在他脑子里。
“种树是良心活,有一段时间树没少种,但成活率不高,原因就是有人在糊弄。”王树清说,为了保质保量建生态,他自己练就了几个绝活:一是用手摸摸树就知道活了没有,“用手摸栽完的树苗,凉的就是活的,热的活不了。按这个方法来,一准没错。”
二是发明了“签插法”,把树苗用土培好后,拿签子在树根周围的土层扎进去四五个眼儿,这样水就能快速渗透进土里去,不流失。“交人交心、浇树浇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树清一边示范一边说。
原链接:http://fms.news.cn/swf/2018qmtt/1_27_2018_shu/index.html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谭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