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朝门”上,鲜红的对联上书写了几个大字:“艰苦奋斗要努力、脱贫致富要抢先”;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往下走,一栋栋美观大方的民居整齐划一的排列在的 山腰上,每家门前都建有两块小花园,树木已经栽植完成,就等来年春天种花种菜;谷底,则是两口大鱼塘和两个小游泳池,三五个孩子在池里嬉戏,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塘边垂钓……
8月30日,走进宣恩县李家河镇汤湾村9组野猪池,笔者看到,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新景象。
“村里现在是一天一个样,家家户户将住上新房,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村民刘兰云站在自家新盖的农家院子前,乐呵呵地对笔者说。
“野猪池这个名字给人感觉就是一个荒凉之地。别看我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前,到野猪池没来几回,今年来得比较多。”同行的村支部书记 王志兵介绍说,野猪池虽在行政规划上属于宣恩县李家河镇汤湾村9组,但地理位置却与来凤县翔凤镇老茶村接界,且位于大山顶上,交通不便,到村委会得步行5 公里山路,所以孩子们上学都是在老茶村上学,赶集也是去来凤县城。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当地村民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生活十分贫困,是当地有名的光棍组,全组有20多个单身汉,年龄最大的48岁。
“以前在外面打工找了一个媳妇带回来,看到我们这里穷,房子也烂得不像样子,没有多久就走了,留个小娃我自己带着。”村民尹先林说。
还有不少村里的青壮年为了走出大山,不得不入赘到女方家。今年50岁的村民尹柏成就是其中的一员,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在山外创造了一番事业后,又回到了大山。
“1995年,我第一个妻子因难产,急需送到医院抢救,但我们这里不通公路,就找了几个人帮忙抬,抬到半路上妻子就去世了,孩子也没保住。”伤心之下,尹柏成离开野猪池,到来凤县城谋生。他从最简单的建筑工做起,因为工作认真负责,逐渐赢得了业内的认可,后来又开始承包小型工程,渐渐小有积蓄。
“我个人生活是好了,但是看到组里其他人生活还是那么困难,我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8月,尹柏成无偿投入20余万元,修通了村里连接来凤老茶村的组级公路。村民买肥料、卖肥猪等都方便多了,有摩托车的可以直接把车骑到家门口。
今年年初,宣恩县李家河镇将野猪池确定为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家都想重新修缮自己家的房子,可是苦于没有资金,一直没有动工。尹柏成就组织村里在家的青壮年组 成一个“建筑队”,采取“换工”的方式,帮助大家修建新房。“就是我修屋你帮我做几天工,你修屋我又帮你做几天,这样就省去了人工开支。”至于建房的材 料,尹柏成主动垫钱帮村民购买并拖到家中。他的想法很简单:“住的地方都没有,那怎么能脱贫呢?”
目前,全村已经有11户村民修了新房。村民刘兰云双目失明,儿子外出多年杳无音讯,独自带着7岁的孙女生活。搬进新房的那天,老人拉着尹柏成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
路通了、新房建成了,村民们又在集体计划利用好山好水的优势,将周边的山坡栽种核桃、桃、李等水果,坡脚再掘几口鱼塘养鱼,发展休闲旅游业,共同发家致富。
来源:中国宣恩网 通讯员 徐兰珍 杨兴梅
(责任编辑:杨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