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机会来了。
这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洪灏以及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副经理周昆平的一致判断。在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会上,在一众记者提出对银行业发展的担忧后,业内专家却显现出令人意外的乐观情绪。
应当看到,当前并非银行业的黄金时代。
外部挑战如群狼环伺。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下降压力;在金融脱媒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持续冲击的背景下,银行存款被分流、存款增速放缓的趋势难以改变,银行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面临较大的负债端尤其是存款压力;在强监管压力下,盲目扩张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此前不规范的表外业务急需在新的监管政策导向下进行调整。
更为严重的还是内忧。根据麦肯锡发布的《中国Top40家银行价值创造排行榜(2017)》,其对40家具有代表性的银行进行追踪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的经济利润总体表现与上一年相比下降33%,13家银行没有创造经济利润;不仅如此,迫在眉睫的“不转型则亡”的压力更如泰山压顶:纵然银行业表面上执行了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但规模庞大的表外业务让其总体金融风险不容小觑。
那么,业内专家判断的银行业机会究竟在何处呢?
首先,找准根本矛盾,内生改革动力与外部挑战共振。
连平、洪灏对于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趋严的压力和科技公司、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挑战,都保持了“不回避、不畏惧”的态度。连平表示,“真正的难点在于银行业自身需要关注业务结构的合理性。”
正如连平所言,真正改革的动力不在于监管要求、不在于外部挑战的压力,而在于银行业自身业务调整的需要。实际上,银行业需要的不仅是应付监管要求的“小聪明”。众所周知,“打政策擦边球”所增加的利润、赢得的表面繁荣不过是风险外溢和风险后延,是实质性改革的阻力,使得金融资源向本应在市场竞争中淘汰的逆改革方向配置,并且一旦风险爆发更难以控制。
所幸,种种外部矛盾所产生的“不得不改革”之力,实质是倒逼改革的良机,是让银行业重回改革正轨的外部约束,是激发其内在改革意愿的正向刺激。这一切在专家眼中,都潜藏着机会。
其次,找准比较优势,在严监管对所有机构一视同仁后,银行业的比较优势有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金融科技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令人振奋。但是,随着行业规模扩大,部分“浑水摸鱼”者的搅局暴露出行业的风险点。
2017年正是金融监管强化之年,而这一趋势仍将延续。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的第一个周末,金融监管频频亮剑。1月5日、1月6日,银监会连发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三大办法,剑指此前行业乱象。业界普遍认为,全年强监管序幕刚刚开启。
对于这轮强监管,连平认为,传统以稳健经营为主基调的银行业具有更大优势。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多位专家的认同。
一方面,银行业长期关注风险控制,更严的风控标准曾让银行业在与新崛起的科技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戴着镣铐跳舞”,未能在创新型业务中取得先发优势;但是随着监管趋严,“法外之地”越来越少,如何在审慎经营下保持稳健、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新的课题。相对而言,银行所拥有的信誉、品牌优势、资金规模、风控经验、客户群体庞大等比较优势,使其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当前局面。
另一方面,银行业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金融数据,也聚拢了大量专业性人才。同时,银行相对长期、雄厚的人力、财力积累,也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发力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在新一轮科技金融浪潮中发力,从而获得新的业务增长动力、提升客户服务黏度、获得新的收益来源、更好地控制风险。
再次,找准发展思路,变竞争为合作。
无论是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政策对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的鼓励,还是科技金融公司的崛起,都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银行业所不可回避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强势竞争更是旧思维。真正的发展潜力在于合作。
2017年以来,已有不少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的实例:建行、工行、农行、中行等传统大行分别与阿里、京东、百度、腾讯在金融业务乃至战略层面推进合作。银行可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新场景、新思维,来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业态的研发与应用。
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在传统的息差业务之外,银行正在开拓多元化产品。未来,银行还将进一步打通银行信贷、货币市场、债权、股权、各类衍生品与大宗商品等多个市场,充分挖掘并满足大型公司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的确,银行业的机会来了。只不过,这种机会不再是唾手可得、躺着挣钱的机会,而是在外部压力下倒逼转型的机会;这种机会不再是跑马圈地时代飞速发展的机会,而是在相对公平、严格的竞争环境下,深挖比较优势、追赶甚至重引趋势的机会;这种机会不再是一家独大、唯我独尊的机会,而是与竞争者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的机会。
叫嚣了很久的“狼来了”后,“狼”真的来了,甚至群兽毕至,这能否激发银行业全新的革命?对此,我们拭目以待。(新闻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gc/gz/201801/t20180110_131177.html)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8年1月10日
责任编辑:郑豫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