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速度”创造红土奇迹

2018-01-08 14:52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作为鹤峰县走马镇红土村的“616”对口帮扶单位,本着“央企姓党”的根本属性,以超速行动贯彻会议精神,以实在业绩展现帮扶成效,用“国网速度”创造了“616”工程对口帮扶的红土奇迹。

思想上真重视——

两天出决策

2017年10月31日,湖北省“616”工程对口帮扶在鹤峰召开现场办公会。会后,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及时跟进,主动作为,从调查研究到决策部署,仅用时两天。

会后第二天,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许毅蒙就带领工作队从鹤峰县城驱车140余公里,来到偏远闭塞的红土村,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围绕项目进展找问题,围绕民情民意思举措,为决策部署找依据。

工作队回到武汉的第二天,省电力公司董事长肖黎春就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工作队专题汇报,研究部署对口帮扶红土村工作,并根据现场办公会上的指示精神,作出了“聚力决战六十天、打赢年度收关战”的重要决策,把公司党委的信心、决心和“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帮实扶”的指导思想传递到公司内部,要求公司上下“一切为帮扶工作让路、一切为帮扶工作助力”。

2017年,省电力公司根据红土村实际,确定了光伏、公路、办公场所、电网改造四大帮扶项目,但由于公司前期仅安排1名驻村干部,导致项目建设难以提速。为完成年度目标,公司决定由总会计师许毅蒙牵头抓总,按每个项目1名驻村干部的标准,再抽调3人进驻红土村,形成了“1名公司领导,带4名驻村干部,抓4个项目建设”的责任体系,为打赢年度收官战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行动上真使劲——

两月结硬账

省电力公司2017年投资帮扶红土村的4个项目,是工作专班实地调研,并结合镇、村两级的诉求而确定的。项目考察、设计、编制、申报等前期工作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现实困难,省电力公司紧盯“两月结硬账”目标,出硬招、实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公司坚持“董事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工作组包保抓”的责任体系和省、州、县公司三级联动机制,以驻村工作组为主体,层层签订“军令状”,压紧压实包保责任;倒排工期,建立项目建设清单,细化任务目标;实行日报告制度,对当天未完成的工作,责任人必须写出书面说明和补救措施,直接报公司董事长。在强有力的责任压力下,公司驻村工作队不等不靠,全力以赴,与鹤峰县驻村干部、走马镇包村干部、村支“两委”成员拧成一股绳,同向发力,用体力、精力、巧力与时间赛跑,拼速度、抢进度。

公司授权给驻村工作队:凡是帮扶工作中的各类报表、计划、请示等材料的审签,在红线、底线范畴内由驻村工作队队长全权作主,该简化的简化,该省略的省略,若确需公司高层审签的,实行先办理再补签。由于在审签上开辟了这条“绿色通道”,不仅节省了工作队员的时间,也为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赢得了时间。

公司一方面出台驻村工作队激励政策,队员在享受全省驻村干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增设边远山区津贴,让他们劳有所值、苦有所得;将驻村工作队员作为公司提拔重用、评优表模的优选对象。另一方面,适时、优先拨付帮扶项目资金,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提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施工单位予以适当奖励。

在责任压力的传导下、权力下放的驱动下、优惠政策的激励下,驻村工作队员和施工单位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用“速度”创造了奇迹。

28天,完成从开工建设到投产发电,投资100万元、装机104千瓦的光伏电站于2017年12月12日并网运行,从此将形成长达25年、年均约7万元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59天,完成从物资准备、施工组织到竣工投运,投资250万元、长8千米的10千伏线路、3个崭新的配电台区全部投入运行,彻底解决了2个茶厂用电卡口、光伏上网及93户296人的用电质量问题;28天,完成投资20万元的村委会维修改造工作,并达到“九有”标准。15天,完成投资100万元、长3.5千米的通组公路的清基工作。两个月时间,除了公路建设项目考虑天气因素不能在年内完工外,其余项目全部按时间节点交了“硬账”。

效果上真给力——

两年奔小康

省电力公司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的帮扶,改变了曾经偏远贫穷的小山村模样,一幅美丽乡村的小康画卷正徐徐展开。

村容村貌的改变是检验帮扶效果的直观成效。省电力公司2017年帮扶实施的4个项目总投资近500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该村模样。曾经破烂不堪的村委会变成窗明几净、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居所;东倒西歪的电线杆路变成规范、整齐的风景线;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变成通畅、宽阔整洁的硬化路;光伏发电站将山村装扮得像城镇一样。“做梦都没想到红土村能变得这么美。”今年79岁的村民甄毕清如此感慨,“空气还比城里好,真是神仙日子啊!”

由于省电力公司帮扶的项目帮到了群众心坎上,群众也以各种方式表达感恩之情。2017年11月,该村贫困户甄宏章听说省电力公司帮扶领导要来家里,夫妻俩起了个大早,把刚搬不久的易迁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特意花了半天时间,用晒在屋前水泥坝上的黄、白两色玉米粒制作了“欢迎领导来我家!”“干部群众心连心!”的字画,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不是晒的玉米,而是晒的幸福。”

在红土村,像甄宏章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心怀感恩,心存善念,一种向上向美、向善向好的人文环境已在该村形成。

通过项目帮扶,红土村村民纷纷鼓足了干劲,大力发展致富产业,阔步迈向小康征程。

贫困户马金娥过去住在一个滑坡带,一家四口守着几亩薄田靠种玉米解决温饱度日。2016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她住到了公路旁边,省电力公司驻村工作队又协调解决了水、电。“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哒,可以一门心思搞发展,向小康迈进。”她很满足地规划了自家的产业发展,“从明年起光20桶中蜂每年就可收入3万元,再过两年,新发展的12亩茶叶也就有了收入,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

“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脱钩”。对未来的帮扶工作,肖黎春表示,将按照“扶上马再送一程”的要求,持续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力,通过两年有效帮扶,帮助全村人民实现小康目标。

来源:鹤峰台通联 记者:伍洋 通讯员 彭华 秦瑞

(责任编辑 朱晓涵)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