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咸丰县丁寨乡湾田村准大学生王霞提着行李箱、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怀揣村里教育基金会奖励的1200元,启程奔赴自己理想的象牙塔。
“今年我们村共接到13份大学通知书。”村支书陈业波说。湾田村共有1861人,村子虽小,却是远近闻名的“书香名村”和“大学生村”,16年里陆续走出了97个大学生。
“2000年以前,全村只考过3个大学生。因为贫穷,过去很多孩子被迫放弃了学业,早早地跟随父辈外出务工。”老村支书刘元忠说。
2003年村支两委一班人开始意识到,要改变村民穷苦贫困的生活状况,必须扶助和鼓励孩子们读书深造。他们自发从微薄的收入中人均拿出200块钱资助了当年考上大学的两名学生。
“村里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大学生,离不开教育基金会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扶持。”村民谢忠超说,当年的这一扶持,让村里的孩子们看到了希望。随着受到奖励的学子逐年增多,孩子们无形中形成了学业上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村里成立了扶助基金理事会,建立了湾田村教育扶助基金库,通过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界的捐助,资金从400元至5000元不等,共同来扶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奖励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和考取全日制二本以上院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同时,该村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完善了湾田小学学生食堂、厕所和教学设备。
“教育基金会每年坚持开展奖优奖学活动。”陈业波说,16年来,在这样的“海潮效应”下,村里走出的97个大学生,有的已经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高薪就业,有的则到更高的学府深造。
“家庭再困难,也要送娃去读书。”谢忠超说,现如今村民们不比吃不比穿,比的是谁家孩子有出息。早些年,谢忠超家庭困难,一分钱都掰两半花,就为攒钱给孩子读书。
“刘家坨院落不到100人,出了19个大学生,基本达到一户一个大学生。”陈业波说,“教育基金会每年会有新的捐资,奖优奖学活动在村里仍会坚持下去。”
湾田小学门口的文具店老板石永江自愿加入助学活动,为了鼓励孩子们读书,他每年“六一”儿童节都会给小学生们捐赠笔记本和钢笔。
村里重视教育,教育又反哺村子。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陆续把信息带回村里,并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支持家乡建设,为村里寻求致富道路。
湾田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袁仲育,退休前是湖北省原民宗局局长。虽在外地工作,但十分关心家乡发展,不仅牵头对村小学进行硬件修复,还常常通过写信和家属带信,嘱托家乡要发展交通,重视教育。
如今的湾田村,种植蔬菜1000余亩,建成了大棚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特色民居改造100余户,从点油灯的贫困村到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多元的致富村。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宋海燕 通讯员 杨珺茹
(责任编辑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