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8%;高中入学率为93.25%;小学校际间差异系数为0.58;初中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为0.39……鹤峰县交出的一张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成绩单,同样是一张人民满意教育的答卷。
鹤峰,一个只有22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继2014年被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后,该县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办好山区教育的战略重点,夯基础、化热点、破难点、补短板,使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政府主导重投入,硬件均衡夯基础
“洗浴热水全天供应,洗漱随时可以,冬天也不冷。”12月25日,谈起在校的住宿条件,鹤峰县下坪乡民族中心学校学生陈杰直言“比家里舒服多了”。走进他的宿舍,单人单铺,内设卫生间、盥洗室、储物柜、晾晒架,而且灭火器、应急灯、安全通道指示牌等消防设施俱全,让人怀疑这不是学校宿舍,而是商业宾馆。
该校校长江平说,学生不仅住进了新宿舍,而且搬进了新教室,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全面改薄”工程。该校的巨变只是全县61所中小学的一个缩影。
鹤峰县把“教育强县”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府责任,实行县领导联系学校制,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教育工作。不断创优教育发展环境,做到要政策给政策,要资金给资金,要人才给人才,要待遇给待遇,切实为学校排忧解难。特别是在教育上“舍得投入”,该县划拨城区中心最好地段75亩,新建县思源实验学校,设教学班60个,提供学位3000个,解决了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分项、分校推进”的原则,3年累计投入资金1.8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新增校舍34327万平方米,改造或新建运动场88250万平方米,配备仪器设备8.3万件套、图书0.87万册。中小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图书室、教学功能室全覆盖,学生住宿难、就餐难、饮水难、洗浴难、如厕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如今,走进鹤峰山村,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学校。
聚焦聚力化热点,资源均衡促优质
“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11月30日,鹤峰县走马镇堰垭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正在上语文课《雾在哪里》,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授课老师不是本校的老师,而是一面高清电子屏幕。此时,屏幕上的实时画面,是该县实验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龙燕在走马镇中心小学上课的情形。“太有趣了。”孩子们课后直呼“精彩”,龙老师设计的“课堂闯三关”和“笔画歌”等教学方式,将低年级课堂的趣味性、有效性发挥到极致。
当天,鹤峰县小学语文送教下乡活动在走马镇中心小学举行。同时,利用云平台网络同步连线到该镇所辖的堰垭学校、北镇小学,让三校学生同上一节名师示范课。
走马镇中心学校校长伍金辉说,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偏远的教学点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现代教育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改变了地域差距。
为了让所有孩子平等享有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鹤峰县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工程,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建成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设网络录播教室、同步课堂系统,形成县城辐射乡镇、乡镇辐射村小、教学点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同时,该县合理调整城区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等措施规范办学行为。县城适龄儿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创新机制稳乡村,师资均衡助发展
“乡里教书挺好的,有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有乡镇工作津贴等,加起来一个月有3000多元,比同年参加工作的城镇教师还多700元,要我离开的话,真有点舍不得。”地处高寒地带的鹤峰县中营镇麻水小学教师严露算起经济账,一脸满足。
“今年教师基本上没有流失,而且有在外县工作的鹤峰教师要求调回家乡。”鹤峰县教育局局长徐家富介绍,三年前不是这样子,受鹤峰交通及区域劣势影响,每年教师外流近100人,大量生源也随之流失。
“要想破除‘教师流失’这个瓶颈,就要解决根子问题,从落实教师待遇上下功夫。”鹤峰县委书记王小平掷地有声。自2014年开始,该县教职工年终奖励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兑现,仅2016年就为1738名教职工发放资金1.64亿元。
动辄上亿元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并不发达的鹤峰来说并不容易。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深入人心。
该县创新机制,持续发力,保证了农村教师队伍相对稳定。3年累计招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252人,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师资不足、学科结构欠优等瓶颈问题。每年按照政策足额兑现教师的各种津贴及年终奖励,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行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同时,在津贴补贴、职称评审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实惠政策,使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先后涌现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邓丽、“湖北好人”黄家菊等一批典型人物。
教育扶贫解隐忧,助学均衡享公平
“两个娃儿读书,幸亏有国家照顾,不然我家怎么负担得起?”鹤峰县五里乡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洪仕涛的父亲逢人便说。洪仕涛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姐姐在武汉一院校攻读室内设计,每年最低需要2万元以上开支,不过,姐弟俩并没有因为较重的求学开支而影响学习。“营养早餐、免费午餐、寄宿生补助,姐姐还享受了5000元的‘泛海计划’扶助。”洪仕涛说,国家政策好,姐弟俩学习生活无忧。
教育扶贫挖“穷根”,“上得起学”是保证。该县全面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施了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资助,仅2017年发放教育扶贫资金1626.7万元。实施“免费午餐”、社会助学等关爱工程,采取“国家+政府+基金会”的模式,为全县农村学校提供小学生4元标准、初中生5元标准的“免费午餐”,为小学生免费提供2元标准的“营养早餐”,“留守儿童之家”61所学校全覆盖,配备了女副校长并明确女生专管职责,开展政法女干警送法律知识进校园活动。各种关爱叠加发力,确保每一名孩子不因贫失学。
来源:鹤峰通联 通讯员:伍洋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