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的恢复,这张照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月14日,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梨树中心小学校长周建华,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梨树中心小学高台教学点的建校背景,与一张照片有关。
周建华所说的那张照片,是我州女摄影家武宏所拍摄的《马背上的摇篮》。这张 照片先后获得了多个奖项,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并直接促进了恩施沐抚高台教学点的恢复。作为这张照片的作者,武宏说:“摄影不光只是满足了自己的爱好和 追求,并且也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为山区的留守儿童办一些实事,非常高兴!”
马背上的摇篮。武宏摄
一张照片的效应
2013年10月10日早上8点,武宏去恩施大峡谷拍营上村古村寨。路过高台村时,遇见一个老人将两个孩子驮在马背两边的竹篮里,送往学校。她向路人打听,才知道这是高台村4组的向国知老人,老人为送两个孙子上学,每天
如此,风雨无阻。武宏回忆说:“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非常震憾,便一路追拍,一直拍到学校,便有了这张照片。”
后来,这张先后获得全国“生育关怀”摄影比赛优秀奖、湖北省共青团“希望工程”摄影比赛三等奖、大峡谷摄影比赛二等奖的照片,同时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这张照片的广泛社会效应,引起了恩施市纪委驻高台村扶贫点一位干部的注意:为什么是一个老人送孩子上学?孩子上学有多远?带着这些疑问,这位扶贫干部决定到老人的家中看个究竟。
通过实地调查,这位扶贫干部发现,马背上竹篮里的两个孩子,一个叫向博英,一个向博海。他们的爸爸妈妈长年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向国知送他们上 学。但由于家与梨树中心小学距离遥远,爷爷向国知只好每天往返学校,用马接送他们。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高台村还有比向国知住得更偏远的村民,他们的孩子上 学要走十多里山路,上学很不方便。村民们反映说,以前高台村有一所村小,但在后来被撤了,村民们一直都强烈要求恢复这个教学点。
群众的呼声,反映到了恩施市委高层。2014年,恩施市教育局决定恢复高台教学点,随即投资30万元建设校舍,方便高台村的孩子就近入学。2015年秋季,教学点正式招生。从此,高台村又响起了朗朗的书声。
如今的高台教学点,一派热闹向上的景象。
热闹的教学点
“高台村村民对教学点的工作,那是相当的支持!”高台教学点负责人谭菊梅这样告诉记者:“村民们的支持,让我们非常感动!”
高台教学点现在有42名学生,设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有3名教师。由于是新建学校,有些硬件设施跟不上,特别是学校的用水问题很久都没 得到解决。当地村民得知情况后,便让学校从他们的水窖中抽水,方便学校师生。谭菊梅老师介绍说,高台村缺水,村民们的水窖里存点水也不容易,有时要花大半 天的工夫,从几里外的地方才能把到水引到水窖里。
周建华校长介绍说,教学点的3名老师与村民们相处得很融洽。冬天村民杀年猪,都要请老师们到家里吃一餐年猪饭。虽然老师们都一一婉拒,那种情分却让人很感动。
高台教学点正式开学后,也得到了社会上众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去年秋,由州广播电台交通频道发起,州红十字会、恩施鑫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恩 施市非遗中心等单位积极参与的献爱心活动,为高台教学点捐赠了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让这里的师生们备感温暖。今年,武汉颂大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又为教学 点捐赠了近5万元的体育娱乐用品,为教学点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学校的用水问题已经在着手解决,今年秋季就可以用上自来水了。同时,通往学校的公路已经纳入政府规划,设计的规模是5米宽的水泥路,只等动工了。”周建华校长介绍说。
武宏正在为高台教学点的学生们拍照。
送孩子的马儿已“退休”
其实,武宏为了拍好这张照片,曾往返高台村20多次,有时是选择晴天,有时是选择雨天。去的次数多了,她也就与向国知一家成了“亲戚”,今年向 国知家小儿子结婚,武宏还以亲戚的身份,出席了婚礼。武宏说:“起初,向国知是拒绝拍摄的,他认为丢了村里的丑,也丢了家里的丑。后来人熟了,老人就不再 拒绝了,有时还很配合。”
由于村里有了教学点,向国知的马也就排不上用场了。于是,在教学点开学一个星期后,老人便将马卖掉了。卖马的那天,向国知的两个孙子哭着闹着不让卖,爷爷哄他们说:“现在上学不用马儿驮你们了,爷爷年纪也大了,没有力气服侍它了,就让它去一户好人家,安度晚年!”
摇篮里的两个孩子,向博海因其他原因转到恩施市城区一所学校就读,向博英与她的同学们一道,在教学点读二年级。隔一段时间,武宏就要去教学点, 为向博英和她的同学们照一次相。武宏说:“我要一直记录这两兄妹的成长,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当然,我今后也将更多地关注乡村教育,用镜头推动我州乡村教育 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