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 |【那些远去的人和事】人间胜景朝阳观

2016-08-30 10:54  

我第一次游朝阳观,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携家人从钢丝桥过广润河,途经草子坝。当年的草子坝还是一片桔园,一条田间小道在桔林中蜿蜒,其中有一些零星的农家,半隐半现分布在桔林中。

我们边走边打听去朝阳观的路,走到山脚下,便沿着一条崎岖的、芳草萋萋的小路向山上攀登。走着走着,忽然看到左前方的绝壁下有一大山洞。出于好奇,我们沿着岩根走近一看,洞很宽阔,但不深,只听流水叮咚,一汪清澈见底的水,覆盖了整个洞底,我们只好望而止步。

转回主路,路呈“之”字形向上延伸。我走在前面,快到半山腰时,我回头给走在后边的家人拍了一张照片,背景是隐隐约约的县城和于家坝、七里坪星星点点的农家。我们手攀着崖壁,脚登着人工在崖壁上凿出的浅浅的小洞,吃力地翻过了一道丈多高的岩坎。过了这道岩坎后,路就平缓多了,路两边多是一些参天的落叶松和水杉树。走在这林间的山道上,让人感到了一些轻松和惬意。前行约百米,又是一段崎岖陡峭的山路。走完这段路,就到了天池寺的前寨门。

我们眼前的天池寺己经破败不堪了,但主体建筑还在。寺庙靠西头有一亭,木结构,亭顶四方飞檐翘角,四根木柱将亭顶托起,高出其它建筑许多。当时里面住着一户人家,恰恰和我们相识,我们便坐在板凳上喝茶歇息。我出于对古迹的兴趣,准备爬到亭子上看一看,主人说没有楼梯,而且提醒因年久失修比较危险,于是我只好作罢。但我还是跑到寺西头的一块高地上拍了几张照片。虽然是黑白照片,但总算留下了古寺最后的身影。后来我又去过一两次,当时那农户还在,并说这里要重新修建,开发观光旅游,並说他们不久就要搬离这里了。

自此之后,我一直惦记着这个地方,特别是近几年,我每每碰到县城的老人,总要向其打听关于朝阳观的陈年旧事。县城里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我称他罗伯,他小时候经常随其父上朝阳观游玩。他记得朝阳观上当年有三栋建筑,最东边有一座庙,很低矮,很老旧,朝向是坐西朝东。庙门常关着,很少有人进去观看,显得非常冷清。他曾从门缝里窥视过,见里面点有一盏油灯。借着昏暗的灯光,罗伯看见里面立有几块石碑,后听人说,碑是明代的。根据此庙的规模和朝向,也许就是朝阳观,或朝阳观的一部分。罗伯回忆,由此庙朝前走数丈,有一楼,木结构,也是独立的,叫玉皇楼,据说是藏经书的。玉皇楼应该也是道教的建筑。

过玉皇楼就是天池寺,天池寺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显然晚于前面那座小庙。据罗伯讲述:天池寺坐北朝南,山门两边对联和门上方“天池寺”几个字都完好无损。香火也很旺盛,经常有信男信女朝拜进香。庙里有和尚,还有尼姑,尼姑人称李腊姐。据罗伯回忆,进山门,迊面立一塑像,名叫韦陀,手执一鞭,令人望而生畏。正殿供奉的是观音。观音背后有人造的普陀山,山上有结满葡萄的葡萄腾和不知名的奇花异草,树丛中有姿态生动的野生动物,如仙鹤,松鼠和蛇等。穿过正殿有天井,天井两边供奉着十八罗汉,中间有一亭,木结构。再进去是膳堂,膳堂外是一花园,花园里有一水池,池里还养有金鱼,这便是所说的天池。池水清澈透明,而且四季不干。池上有一石桥,池边植有竹子,说是叫封竹。据传,靠古柏的那边,曾经还有一较大的花园,不知何年被兵匪烧毁了。

天池寺的山门外是一场坝,场坝外是一片水田,水田外的树林边有两二三座和尚塔。塔为石质,高丈余,是和尚道人圆寂后存放骨灰的地方。

笔者还认识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解放前在县城读书时,曾上过朝阳观。据老人回忆,上朝阳观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单独的小庙。小庙的大门正对东方,庙外为石墙,内是木架,上盖青瓦,飞檐翘角,看去相当古旧。老人年少好奇,想进去看看。大门只开有一条缝,木门很厚很沉,用力才推得半开,朝里一望,昏暗阴森,只在一个台子上点一盏油灯,未敢进屋细看。

朝阳观这个名字,对于建始县城的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实际上成了这座山的代名词。但作为道观的朝阳观,已经沒有人能说得清楚了。朝阳观一名始于何时,也无文字可考。我曾经查阅清道光施南府志,上有建始朝阳观,位于县城西三里的记载。这说明近两百年前,朝阳观就已经存在了。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魏晋南北朝就兴盛过,明朝又被皇帝尊为祖师,普建道观,朝阳观这样的风水宝地有道观,也是理所当然的。

朝阳观,是当年县城的人,闲遐时游览的去处,一则敬香,一则揽胜,每年还有庙会,想必经常人来人往,并不冷落。朝阳观位于广润河南岸,城里人上朝阳观,多半要过广润河。而过去广润河上游的植被很茂盛,因而水量丰沛,听说过去县城刘家在大寨山耕种,还用木船运过肥料。可想而知,能划船的水量,徒步过河是很困难的。所以城里人要上朝阳观,大多走南门街,过南门大桥,经南山坡,再寻着朝阳观山脚的一条路,西行到草子坝,再登山而上。马栏溪还有一条路上朝阳观,那进的是后寨门。

前几年我在南山坡闲游,在南山坡反面半坡的路边,发现一块指路碑,上刻有两条指示线条,向右的指示线条标的是“朝阳观”三个字,向左的线条标的是“马栏溪”。此碑证明,过去城里人上朝阳观,的确要经过南山坡。该指路碑上还刻有一图案,图案为一人手持弯弓,正拉弓达箭,身姿呈仰天欲射之态。可惜石碑较重,当时我无力搬走。后来我经过此处时,新修了路,建了房,指路碑己不知去向了。为此,我遗憾了好久,据说,这种指路碑,现在非常罕见了。

听说当年上朝阳观还有一条路,即经南山坡,入石通洞,即今天的醒狮洞,从洞的西出口,攀栈道而上。人们在数丈高陡峭的石壁上,开凿有小孔,据说还有扶手栏杆。后来不知何时把这段栈道废弃了。由此登朝阳观应该是一条捷径,也可能曾经是主道,因为可以把石通洞和朝阳观连在一条线上。

我曾听人说,天池寺是于家坝一个叫于天池的人主持修建的,故名“天池寺”。但我近日遇见一个于家台子的八十多岁老人,他说朝阳观的地坝是属于家的,但倡导在这里修天池寺不是于家。他说,相传很久以前,四川的两个地理先生寻找好地方,一路找来找到朝阳观,发现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先来的那个先生,就在后来修天池寺的地点挖一个坑,把一枚铜钱埋在里面。不久后,另一个地理先生也找到这个地点,也看出这里地脉不一般,就把一根针插在土里。后来刨开一看,针正好插在那枚铜钱中间的孔里。两位先生一致认定,这里就是他们要找的洞天福地了,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了天池寺。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但朝阳观的奇异风景的确令人称奇,真乃天上瑶池,人间胜景。

来源:中国建始网  记者 宋传轩

(责任编辑  夏青)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