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农科院“追着太阳”育良种

2017-12-24 09:15   湖北日报  

12月19日10时,武陵大山中的恩施,气温11℃,寒气逼人。同一时刻,海南岛,陵水县,气温21℃,温暖如春。

“每棵秧苗都是育种材料,十分珍贵。为了保护种苗,只能采用原始的栽培方式,大家每天要弯腰插秧七八个小时。”陵水县恩施南繁育种基地,恩施州农科院育种人员姚昌顺和同事一起,戴着草帽、卷起裤腿。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南繁’时节。恩施州农科院多位科研人员奔赴海南陵水基地,开展农作物品种选育、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工作。”恩施州农科院院长李卫东介绍,“南繁”就是冬季利用海南温暖的气候条件加种一季作物,一年内南方、北方交替种植,以此加速繁殖,加快品种培育速度。上世纪70年代,恩施州农科院开启“南繁”征程。

冬季的海南,阳光依然刺眼。“阳光越强,对农作物授粉越有利。‘南繁’就是要追着太阳育种,越是光温条件充足时,越要到田里干活,抓紧时间进行育种,才能早出良种。”被同事戏称为“黑牡丹”的朱祥芬,直起腰,拉来帽子上的纱布垂帘。“不‘武装’一下,太阳晒、蚊虫咬,回去只怕家人都认不得哒。”

“春节期间是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茬育种实验就白费了。”育种人员刘传兵已有3年没回家过年。“每到玉米授粉期,一天要做四五百个田间杂交组合,每天从早忙到晚,饭都顾不上吃。”

恩施州农科院常年南繁面积20多亩,主要用于水稻和玉米育种材料加代、亲本繁殖和小面积组合复制,院里3名科技人员常驻南繁基地。

“授粉和收获时,正是元旦到春节期间,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每年这段时间,院里会派出近20人参与。”恩施州农科院副院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恩施综合试验站站长王黎明研究员介绍。

冬到海南,夏回武陵大山,年复一年。一代代恩施农业科技人员,用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收获大地的回报:培育出Ⅱ优58、宜香107等20多个水稻品种,恩单2号、恩单801等近30个玉米品种,有些品种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推广应用。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成果推广二等奖等20余个奖项。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李彦睿 通讯员 胡承伟

(责任编辑 朱晓涵)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