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黑暗 深知和平的可贵
80年后,他们最想说什么?
88岁的幸存者夏淑琴
家破人亡的“昨天”仿佛还在眼前
85岁的陈德寿是第一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1937年,陈德寿还是一名5岁的幼童,祖父在中华门外西街经营一个裁缝铺,是家里第一代中装裁缝,一家八口人过着饱暖无忧的日子。直到12月13日一把屠城之火将好日子烧蚀殆尽。
“12月13日上午,我在家里亲眼看见姑母陈宝珠被杀,12月14日上午,我的父亲陈怀仁在承恩寺附近被抓走再也没回来,后来听说被日军枪杀了。”陈德寿说,父亲和姑母罹难后,奶奶、妹妹等几人也陆续在乱世里离世。“昨天晚上,我想起小时候,想起我那个温暖的大家庭,久久不能入睡。”
88岁的夏淑琴从未缺席过国家公祭仪式,她在女儿的陪同下一大早就来到公祭现场。“80年过去了,一切都还像在眼前。”1937年12月13日,她全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
93岁的幸存者岑洪桂回忆,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时,他的家被日军焚烧,他被日军士兵推入火海,腿部被烧伤,至今留有伤疤,未满2岁的弟弟岑小三被活活烧死。“我直到今天还能想起来那片火海,我跑出来的时候,弟弟离我只有几十米,日本兵就是不让我把他抱出来,眼看着火烧了一会,就没有哭声了。弟弟就这样被烧死了。”岑洪桂含泪讲述往事后,沉默了很久。
据新华社
国际友人克里斯·马吉
祖父记录覆灭,我描摹重生
“祖父记录覆灭,我描摹重生。”克里斯·马吉说。
克里斯·马吉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孙子,当年他的祖父用一架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下的105分钟画面,是那场浩劫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动态影像,也记录下夏淑琴的经历。克里斯·马吉说:“我很感慨,祖父当年拍摄的那个家破人亡的小姑娘如今不仅健在,而且四代同堂。这是夏淑琴的胜利。”
80年后,克里斯·马吉近日重走“祖父路”,用镜头记录今日南京。他的拍摄题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1937年祖父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电影胶片中选取建筑、街道等,拍摄80年后相同地点的影像;二是选取南京民国时代老照片里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在相同地点拍摄;三是拍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南京,反映南京的变化发展。
重拍“祖父路”就像一次生命的轮回。8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是一场沉重的悲剧,使几十万人遭受灾难。经过多年发展,今天的南京已经从伤痛中恢复过来,重新变得繁华又充满欢乐。
“我希望能通过马吉家族的照片连接过去与现实、中国与西方,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也看到人们如何在战争中幸存,又如何重生,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克里斯·马吉说。
据新华社
日本有识之士森正孝
一定要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
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学者森正孝(见左图)在揭露日军侵华战争罪行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40余年,他指出,过去,“南京大屠杀否定论”只是少数人捏造的谎言,但现在政治家和记者等群体中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声援这样的主张,肆无忌惮地公开声称“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这样的现状令人感到惊讶和警惕。这些人认同右翼散播的谎言并公然发声赞同,这对现在的日本来说可谓是最严峻的问题。”他说,战争亲历者的故去是无法避免的,将战争体验传递给下一代人只有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他更加希望能充分揭露这一历史真相。
“我想成为(大屠杀)受害者的代言人。”现年70岁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学者、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告诉记者。铭心会为探寻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而设。松冈环与其他会员在近30年间追访、追查数百名受害者和日军侵华老兵的经历,把他们的证言集结成书、拍摄成纪录片……松冈环的同道,人数或许不多,但决意继续他们的努力,以追寻和传播历史事实。“不少日本人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她坦言,“日本80年前所发动的侵略战争至今仍未画上句点,对日本人来说是一种不幸。”在松冈环家里有上百盘录像带,记录着战争亲历者数百小时的证言。她现在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正加紧把这些“记忆”数字化归档。据新华社
武汉102岁抗战老兵
王建华看公祭直播忆抗战岁月
今天的生活真好
抗战期间在武汉参军,先后转战武汉、重庆、宜昌,曾在敌弹轰炸的弹坑不到半米处幸存下来,也曾在9架敌机并排飞行的情况下脱险,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昨天是国家公祭日,武汉102岁的老人王建华成了“网红”,很多市民在手机上知道了这位曾经的抗战老兵。在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王建华回忆起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过去八十年了,今天和平富强的生活真好。”昨日,王建华和往常一样,坐在藤椅上翻看报纸,电视里播放着中央电视台国家公祭日活动的直播。
“现在老了,不练字了,只能看书看报看电视了,你们晚报我天天都看,现在的日子真好,幸福就是和平安逸。”王建华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完全不像百岁老人,战火纷飞的岁月娓娓道来。
王建华说,1935年,他来到武汉谋生,顶替一个逃兵入伍。1937年夏天,王建华随部队从武汉开赴淞沪会战的船上,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王建华。在上海西郊的战场上,王建华和他的战友在装备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每天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与日军展开硬拼。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退缩,打不赢也得打,你不消灭敌人,敌人就会要你的命,大家都不抗战,中国不就完了?”王建华回忆,淞沪会战后,他辗转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各地抗日战场。
全民抗战进入第二个年头,日军飞机不断轰炸武汉三镇,王建华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战友赵家治、郭进、李仲卿,先后被炸死在眼前,他亲手将这三个生死之交埋在蛇山脚下。
“排骨藕汤、红烧肉是我爸爸的最爱,日子越过越好了,他每天看书看报,国家大事比我们都搞得清楚些。”王建华的女儿王智勤说,爸爸一天五餐,看书看报看新闻,时不时的还有人来慰问一下“抗战老兵”,有的是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也有故人之子,爸爸很欣慰,也很满足,历史没有忘记曾经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来源:武汉晚报
(责任编辑 郜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