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扫个二维码,就能领取红包哦!扫一扫,就能免费打印照片;扫一扫,就能领取礼品......”
现在,无论在餐厅、地铁、商场,在街边小广告上甚至网购、骑车软件,智能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显示出相关信息,非常方便,亦可轻松付款,还能享受打折、领取礼物,这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给人们提供了优惠和便利。
可是,由扫二维码带来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已成为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进行诈骗的渠道之一。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网购时,店家称扫二维码送“红包”,不料一扫不但中意的衣服没有买到,银行账户里的钱还扫掉了”的报道……
那么,二维码到底哪些能“扫”,哪些不能“扫”?我们应如何防范呢?
加强信息保护和支付安全、防范电信网络欺诈。提高安全意识,别轻易扫不知来源的二维码。不法分子常利用人们爱占小便宜的心理,通过各种方式诱导扫描自己提供的二维码。当你在不知情的状态下登录预设网站自动下载木马病毒,将会导致个人信息、网银密码被窃取。
应该尽量选择信誉度比较高的正规商户,不要轻信商户发送的链接、压缩包、图片和二维码等。同时,谨防“山寨”应用软件,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正规的网站,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的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
此外,在移动终端安装杀毒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发现病毒、木马,可以及时提醒和删除。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网站
责任编辑:郑豫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