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青春,潜心为民,敢当群众引路人
——记“80后”州、县、镇三级人大代表金艳
文朝顺 胡道成
2005年10月,一位怀揣梦想的80后年轻妈妈,走进了村委会的办公室,从此便与农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年如一日,她坚持发展茶产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筑路修道破解发展“瓶颈”,视群众如亲人,待村民似知己,为民办事倾情入微,替民分忧耐心细致……
她,就是咸丰县高乐山镇官坝村党支部副书记,本届恩施州、咸丰县、高乐山镇人大代表——金艳。
坚定抉择的“巾帼汉”
“如果时间倒流,还是这样选择。我在官坝村大家庭里,体会了不一样的奋斗人生,青春不悔,勇往直前。”
说起当村干部的体会,金艳自信满满。2001年她从咸丰卫校毕业后,便在母亲开办的新田沟村卫生室工作。2003年她嫁到官坝村,试图继续经营卫生室。2005年,因调整产业结构之需,官坝村委会人手不够,加上“离家近可照顾孩子”的便利,金艳进入村委会工作。因村里事务太多,慢慢便放弃了卫生室的经营建设。
2015年3月,金艳亲自注销了卫生室,一心一意做村里服务工作。“当时很心酸,因为那是妈妈一辈子的心血,然而,村里的工作越来越需要我了,实在是无暇顾及卫生室了。”在村委会和自己经营的卫生室之间,经反复衡量,金艳做出了坚定的抉择。
发展产业的“领头雁”
2005年,金艳一到村委会上班,正赶上官坝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产业。起初,农户受守旧思想影响,总觉得茶叶比不上粮食实在,不同意栽种茶苗。金艳为了做通群众工作,经常工作至深夜两三点。那时交通不便,没有车,全靠脚去丈量,还经常几天回不了家,三岁的孩子甚至有几次都不认妈妈了。
经过金艳反复地宣讲政策、分析优劣、权衡利弊,终于有部分村民勉强有些同意栽种茶树。“老百姓看不到种茶效益,强行要其栽种也没意义。”金艳带头在大坳等地租用农户土地,栽种近30亩茶苗。2009年,第一批茶园开始收益,其中,茶农冯昌权、瞿国清、张立宪因茶园管理得好,一年收入五六千元,远远强于种田收益。让周边百姓看到了新产业带来的希望。
2010年,金艳参加福建茶叶种植考察后,触动更大。于是,她把技术带回来,自已开起了小作坊。“合作社可以实现抱团发展,更便于获取政策项目支持。”2012年,金艳又组建金玉龙乌龙茶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80余户,入社土地2000多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
在自身发展产业时,金艳还以合作社名义,利用项目补贴资金为全村争取了近200台家用小型揉捻机。目前,龙坪片发展茶叶八千余亩,每户增收五千元以上,仅官坝村茶叶发展解决80余户贫困户致富。
筑路修道的“主心骨”
对官坝村十一组的村民来说,出行不便曾是他们最大的难题。“以前从这里出去都是跟着田坎走,弯弯路,泥泞路,农产品运不出去,好东西也运不进来。”组长杨福念深有感触说。
村民们的行路难,金艳感同身受。她和村委会一班人一直为这件事牵挂和操心,多次开展村委会“一事一议”修路;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村里情况,争取政策;积极寻求老村干部出面支持。2015年,以“不忘初心永跟党走”活动为契机,金艳向回乡的党员干部们反映了这条路的情况,引起了返乡党员干部们的关注,在他们的帮助下,多渠道筹集资金近110万。
2016年底,一条宽4.5米,长3.5公里的通组水泥路贯通。路通了,发展产业种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结”也解了,“财”便通了,村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尽心为民的“贴心人”
“基层工作并不难,只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好解决。”金艳如此认为。她不断转换角色、坚定站位,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尽心反映百姓心声为百姓立言、传言、“代言”,做百姓的“贴心人”。
“两会”期间,金艳积极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监管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助推精准脱贫的议案》《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助推环境治理,推进全域旅游的建议》及《关于尽早开工建设利咸高速,构筑全州全域旅游“金三角”大通道的建议》《关于突出世遗品牌引领,整合优势土司文化资源,打造恩施世界文化地标的建议》等议案、建议。
平时,金艳解决百姓身边事,从不含糊。宣讲政策,不是召开会议,就是入户当面讲解,既把政策讲明白了,同时也顺便把百姓的困难了解清楚;代交电费,办理社保,查看粮种补贴、高龄津贴、低保金等耐心细致、准确有效,把百姓“琐事”当成“上心”事,既拉近了百姓的距离,又博取了百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