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融媒体记者 杨思琪) 灯戏又名灯调,流行于我州恩施、利川、咸丰、宣恩、建始、来凤等地。
灯戏源于四川灯戏,清乾隆年间传入恩施后与当地语言、音乐相结合,受南剧影响有较大变化,颇具地方特色。分生、旦、丑,故又称“三小戏”。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唱腔音乐具鄂西、川东山区民歌风味。节奏明快,道白多方言土语,生动形象。灯戏多为主家邀约演出,春节还愿演叫“公灯”、与南剧同台演叫“风绞”。
现恩施、宣恩仍有业余戏班活动。无固定职业戏班。恩施最早的灯戏班是“姜撮瓢灯戏班”,班主“姜撮瓢”(真名和生卒年不详)。按师承关系计算,至今已有九代传人,前任班主廖南山,现任班主孟永香。现灯戏在恩施市的三岔、崔坝、白杨等乡镇广为流行。仅白杨乡就有“洞下槽灯戏班”、“张家槽灯戏班”、“鲁竹坝灯戏班”、“朝阳坡灯戏班”和“九根树灯戏班”。其中以“洞下槽灯戏班”(白杨坪灯戏演出队)最为活跃。
主要传承人有孟永香、焦登菊、侯运柏等。
原标题:恩施本土戏:灯戏
(责任编辑:秦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