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融媒体记者 杨思琪)张凤娥,女,土家族,1963年6月生,高中文化程度。恩施市红土乡石窑居委会人,现任湖北省民族民间音乐家协会会员,恩施市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家协会会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艺术大师。
张凤娥的艺术才能得益于家庭传承,祖母朱大姐、父亲覃子恕及母亲张兰芝都是七、八十年代当地有名的民间歌手。幼年时期,由于受父母的熏陶,开始跟随父母习唱山民歌,十岁时,己能完整唱好当地民歌二十余首。四十多年来,她对艺术追求从不间断,她所唱出的山民歌,其嗓音圆滑天润、高亢激昂,尤以高腔音域宽广、嘹亮清脆,无论难度多大,曲调多高,都能运用自如,轻松熟练,音调准确,优雅动听,表情恰到好处。
1980年她高中毕业,受原公社推荐,恩施县文化馆(现恩施市文化馆)选送,参加湖北省农村文艺调演,她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技压群雄,得到组委会高度评价,夺得表演一等奖,用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她对唱民歌的兴趣。由于她优秀的表现,于1981年被招聘到石窑文化站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从1981年到2001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先后参加省、州、市各级文化部的专业培训30余次,组织编导、培训文艺演出人员2000余人次,参加和排练演出节目200场次以上。与此同时,她还将心思放在传承上,并先后辅导本地歌手樊松山、李菊梅、廖玉华、田绪根、廖康喜、黄艾平等参加各种场合的演出活动。
四十多年来,她参加各种演出活动400余场,能演唱恩施本地民歌近200首。尤以五句子歌、开台歌、《陪十姊妹》、石窑傩戏唱腔等最为熟练,其完整演唱的作品有《一根冬竹笋》、《韭菜花儿黄》、《姜女下池》等近200首。
2001年,市乡镇体制改革,原石窑乡与红土乡合并组建红土乡,受编制影响(当时是合同制),张凤娥不得不离开文化站,为保障家庭支出与子女教育费用,便开始了自谋职业,但是她对山民歌的浓厚情意没有随着离开单位而减弱,而是更加激发了她对民歌的感情。从2002年开始,她坚持边谋生边收集、挖掘、整理山民歌,倾注了她所有心思,历时15年,到2017年初,已收集整理红土山民歌200余首,有16开手抄本近三百页。在这期间,恰逢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高度重视民歌收集、整理和演唱,促使了她艺术生涯从成熟到巅峰阶段,2005年10月,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首届民歌大赛在恩施举行,她以一曲土家特有的穿号子《一根冬竹笋》一路唱过初赛、复赛、进入决赛,赢得了评委好评和观众的掌声,夺得金奖,并被组委会授予“最佳女歌手”。
一路走来,得益于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丰硕的成果偏爱于她,2007年6月,她演唱的曲目《一根冬竹笋》获湖北省第二届音乐《金编钟》奖;2007年12月代表湖北省参加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主办的原生民歌大赛,获得优秀奖;2009年9月参加文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务国成立六十周年”原生民歌展演获优秀奖;2010年11月,演唱曲目《一根冬竹笋》收录到由扬子江音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恩施州民间艺术《原生态演唱民歌精选DVD》;2012年9月参加渝黔湘鄂在重庆彭水举办的“娇阿依杯”民歌大赛,演唱歌曲《 草田里人又多》、《一根冬竹笋》获三等奖。2014年5月参加文化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在铜仁和黔江东南地区举办的山民歌展演及邀请赛,获得优秀歌手奖;2015年4月参加文化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柳州“三月三”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最佳表演奖;2016年9月,参加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歌大赛”,2017年清明节参加文化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开封举办的“清明上和园全国民歌展演”;获优秀奖。
2017年9月,受邀参加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昆明市石林县举办的第四届“中华情歌大集”展演。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