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恩施州对外公开发布《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单独章节写入规划纲要。这是对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视与作为。
9月22日至25日,第二届全国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将在恩施州举行。这是对恩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近几年来,享受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在州委、州政府正确引导下,恩施州坚持高位推进,坚持广泛动员,坚持宣传引领,坚持文化引领,坚持用足政策,让全州各族群众在创建工作中同心、同梦、同行。
“五个坚持”聚同心——“七进”让团结共识更深刻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2013年,国家民委将恩施州作为第一批13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试点之一。
在中央、省委部署下,州委、州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积极推进,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形成了党委牵头、政府推动、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海涛在动员大会上说:“民族地区就两件事:团结与发展。创建示范州就是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综合扶贫改革,进一步加快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直以来,恩施州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视为一项“强基工程”,经常抓、见常态,持久抓、见长效,全面抓、见合力,使共创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自觉、一种境界。
成立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州委书记任组长,州长任第一副组长,州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导、协调、督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先后出台了《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实施细则、考核办法等。这些政策性文件的落实,为强化创建活动提供了不竭动力。
“十二五”期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通过国家民委验收。
创建,要从“娃娃”抓起。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是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十佳”学校。如今,全州各民族小学都开设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课,让学生学奏丝弦锣鼓、学跳土家摆手舞、学唱山民歌等。
坚持广泛动员,深入开展“七进”活动。在创建活动中,通过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寺庙、进军(警)营,共建和谐民族大家庭。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深入人心,搞好宣传教育是关键。充分利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宣传,大力开展好每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
同时,涌现了“全国模范司法所长”易满成、“最美教师”邓丽等先进典型,犹如旗帜发挥着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全州已召开6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169个,先进个人316名。
“五个坚持”筑同梦——文化血脉让梦想色彩更丰富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中,让文化的发展交流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8月20日,走进恩施土家女儿城,民歌悠扬,一排排仿古建筑与土家吊脚楼相映衬,完美地展现了土家族民风民俗。
为了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女儿城专门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成立了恩施州地方戏传承展演基地,打造了国内首部大型土家民俗情景剧——《女儿会·赶场相亲》。
其实,女儿城只是武陵山片区坚持文化传承,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在咸丰黄金洞麻柳溪羌族村,在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随处可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成果。
创建,传承了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好,这正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
4月,广西壮族“刘三姐”与“黄四姐”同台歌演出。重视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支持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推广土家族服饰大众化,融入生活化,走向市场化。
为了坚持文化传承,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意见》,制订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十年纲要》,编纂出版了《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民族文化丛书》。相继打造了《武陵绝响》《毕兹卡》《夷水丽川》《龙船调》《黄四姐》 等大型民族歌舞剧。
对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去年7月,恩施州咸丰县唐崖土司城,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摆手舞”“肉连响”“吊脚楼建造技艺”“丝弦锣鼓”“傩戏”“灯戏”等项目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力传承民族文化,对各族群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了民族团结认识,增强了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创建工作的行动自觉。
“五个坚持”重同行——兴业共创让生活光景更幸福
在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佳”村寨——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这是湖北省唯一的羌族行政村。
在全州,像麻柳溪这样的民族特色村寨还有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利川市柏杨坝镇大水井,宣恩县沙道沟镇彭家寨,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
尊重民俗、传承特色、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土家村寨,彰显着民族政策照耀下安居乐业的好光景。
民族团结创建,归根在于发展。一个村支书,何以值得全省学习?
8月17日,在建始县店子坪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王光国告诉记者说:“不打通出山的路,没法过上好日子。”2005年开工,王光国带领村民鏖战悬崖峭壁,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如今,王光国说:“村里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凸显土家特色,保留了一大批土家吊脚楼,目前有五六十栋吊脚楼。”
2011年以来,共争取民族专项资金3.7亿元,其中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专项资金达1.7亿元,全州特色村寨达117个。
“十三五”,我州将全面启动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建设按照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小镇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储备工作》要求,会同关部门,规划建设10个少数民族特色小镇,资金总投入达25亿元以上;争取省命名50个省级特色村寨。
近年来,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616”帮扶工程、武陵山试验区、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等“含金量高”的政策机遇叠加,千方百计放大了政策效应。
“十二五”以来,获得“616”工程支持资金104.54亿元,实施项目1794个,拉动454.28亿元的投入;这些政策的落实,推动了我州一批农村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等重点项目实施。
决不让一个民族村掉队。为此,我州安排400万元支持散居民族乡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散居民族乡的厚爱及州委、州政府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
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26.4万,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2016年将有257个重点贫困村脱贫、9个乡镇出列、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6.15万人。
正是这种坚持,创造了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
有重视,有行动,有坚持,全州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平等团结为经,以互助和谐为纬,久久为功,织就了一幅“同气连枝一家亲,齐心协力谋幸福”的绚丽锦绣。
链接:“五个率先”,完成扶贫新任务——恩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系列报道②(点击标题查看系列报道②)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冉运芳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