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细雨带着丝丝寒意,坐落在宣恩县晓关侗族乡蚂蚁洞村的“仙姥儿”民宿却热度不减。“已经有几家人预定房间,打算在我这儿过周末。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有生意!”老板张东原说起民宿发展,很有自信。
张东原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他以农庄模式经营的民宿被青山环绕,晴天鸟语花香,雨季薄雾缭绕,不仅有以亭台楼阁造型为主的民宿,还配套了烧烤、垂钓、采摘、徒步等休闲娱乐项目。生意好的时候,农庄内10间民宿常常供不应求,营业额最高时一星期达到5万元。
“我们这里自然环境好、空气好、交通好,正符合现在的生态休闲旅游主题。”2015年,返乡创业的张东原决心在家乡发展“自然经济”,他在村里整合近百亩土地打造了集农家饭、种养殖基地、垂钓烧烤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庄。今年7月,张东原正式办起了民宿。
蓝瓦白栏,木门青窗,在房间里便可以望见阡陌风景,宁静而惬意……如今,张东原的民宿以亲民的价格、天然的环境、丰富的休闲方式,成为了不少家庭亲友聚会的新选择。民宿的火热发展,不仅带旺了蚂蚁洞村的人气,更让当地百姓惊奇发现:原来家园可以这么美!
事实上,宣恩几年前已经有不少村像蚂蚁洞村一样尝试摸索发展吃、住一体的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但因规模小而散,一直没有形成产业。伴随着该县新农村建设,一批批“生态美、产业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在贡乡大地展露新颜。县委、县政府瞄准时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盘活绿水青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宣恩游玩。
不仅要吸引“过路客”,更要留下“过夜客”,这是宣恩延伸乡村旅游链条的思考。这一想法与民宿产业发展不谋而合。
民宿往往需要风景与特色韵味相结合,而宣恩这座山水之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多彩的民族文化是特色名片。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宣恩以发展民宿为重要抓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有基础、有信心,这是前提。而一个新的产业,如何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此,宣恩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建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休闲方式,增强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并在传统农家乐“吃”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住”的要素,全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民宿体系。
椒园镇千户土家水田坝、长潭河侗族乡两溪河卢家院子、沙道沟镇百年吊脚楼彭家寨……在宣恩民宿发展集中地区,民族风情浓郁,民族特色明显,使得民宿跳出单纯的住宿,融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后演变成主题民宿,更凸显韵味。
为了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加深民宿业之间的联系、推广以及信息共享,形成联合经营态势,宣恩县部分民宿由公司统一经营,如湖北联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动水田坝、车洞坪和板寮等乡村旅游点农户,通过租赁、自建等方式,发展了54家民宿体验旅馆;宣恩逛氧吧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了15家民宿体验旅馆。
“我们采取统一的装修标准和服务标准,以村民自愿为原则,由公司统一推广、运营,并按实际营业额与农民分成,农民占收益的70%,公司分成30%。”湖北联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经过企业统一装修和设计,农家小院“摇身一变”成了韵味独特的民宿。
“这里环境好,吃的都是绿色有机菜,冷了有柴火烤,消费还不高,开春以后大家还要再来呢!”来自武汉的李明智夫妇都已退休,通过旅行社组团,他们在椒园镇水田坝村民宿小住游玩后,十分喜欢,当即预约了春节后的民宿安排。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贡水,春暖花开……”今年9月,位于县城贡水河畔的首家“共享民宿”打出如是标语,正式开门迎客。旅客通过互联网进行实名认证、下单预定付款后,可实现自助入住。因为地处县城民族风情街,紧邻贡水河、风雨桥,环境怡人,“共享民宿”颇受欢迎,目前接受的订单已排到明年。
为青山作画、与绿水相依,通过发展民宿产业,书写“美丽经济”,如今在宣恩贡乡大地各类民宿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宣恩共发展民宿140家,房间583间,床位1170个,走出了一条“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恩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