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又给了东北1.6万亿?发改委官员回应

2016-08-25 10:50  

资料图

原标题:1.6万亿?钱咋来?花在哪?怎么花?为啥花?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大项目,在引发各方面高度关注的同时,出现了“国家又给了东北1.6万亿”等不太准确的解读。8月24日,围绕社会普遍关心的《实施方案》相关话题,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有关负责人。

一问:1.6万亿?

振兴司有关负责人:所谓“国家又给东北1.6万亿”的解读,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数额上,都是片面解读甚至是误读。

首先,《实施方案》的重点是2016-2018年拟实施的137项重大工作任务,这些任务立足于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东北地区重振雄风,127项项目是配合这些任务的。

其次,关于投资数额表述也并不准确,《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127项项目,这些项目是滚动实施的,估算总投资约有1万多亿,且并不是全部由国家投资的。

二问:钱咋来?

振兴司有关负责人:这个所谓“1.6万亿”,并非全额由国家投资,更不是“输血式”的资金投入。《实施方案》提出的127项重大项目,其投资包括企业自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国家补助资金。而且,具体项目须按照投资审批程序报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项目各方出资比例也不相同。涉及民生领域和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国家将给予适当补贴。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重大项目已经都列入了所在行业和领域的“十三五”专项规划,有些也已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工程,并非在规划之外新提出的项目。

三问:花在哪?

振兴司有关负责人:这127项重大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农业、城乡建设、民生等多个领域。

需要说明的是,127项重大项目既不涉及产能过剩领域,也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各领域扩大投资,而是聚焦关键领域,着眼于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重点支持东北地区弥补民生和基础设施欠账,增强与华北等区域的快速通达能力,加快发展东北地区有基础、有潜力、有需求的新兴产业。

四问:怎么花?

振兴司有关负责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对纳入《实施方案》的这127项项目纳入项目库集中调度,定期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按期开工、按期建设、按期完工、尽早发挥效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案》的重点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做的进一步深化、实化、细化和具体化,在各领域均提出了一批可操作的、可落实的工作任务,并明确了各项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间。

如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明确了加快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领域工作任务。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明确了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在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方面,明确了吸引留住人才、完善区域创新环境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明确了在鼓励就业创业、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

下一步推动实施《实施方案》的工作重点是推进这137项重点工作任务早日落地,早日发挥作用。

五问:为啥花?

振兴司有关负责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

展望未来,国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东北实现全面振兴,对东北振兴面临的全局性问题会更好体现国家扶持。但是,会将政策资金支持与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型发展、培育内生动力紧密结合起来,政策资金支持将立足于推动东北地区加快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关键领域深化改革上出实招见实效。

与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东北三省一区党委和政府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责任主体。

说到底,新一轮东北振兴还是要主要靠东北三省一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力更生、锐意改革,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早前报道: 媒体:国家又给了1.6万亿,这次能否救活东北? 2016-08-23 23:36:25侠客岛

原标题:国家又给了1.6万亿,这次能否救活东北?

前些天,东郭叔去冰城哈尔滨参加“太阳岛论坛”时曾电告岛叔,国家在振兴东北方面马上有重大政策要公布,总共涉及投资将达1.6万亿元。如今,这只靴子终于落地。

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消息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已经印发。总体看,《实施方案》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以及127项重大项目。

那么,这些政策与以往振兴东北的政策有何不同?又将给东北带来什么呢?且听岛叔一一分解。

政策驰援——加速

我们都知道“木桶原理”,就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的道理,如果能把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东北地区稳住,并使其经济重新企稳回升,那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的态势也将有所好转。因此,国家驰援东北的政策正在加速“北上”。

在《实施方案》中,“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了四大核心任务。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看,比较重磅的实际措施包括:

在东北地区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在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和分工激励工作等,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建设若干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组织实施东北振兴重大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等等。

不难看出,无论是鼓励科研创新,还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针对的都是东北经济结构长期以来重化工业及“原”字号、“初”字号产品这一问题来的,属于治本之策。可话说回来,正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适度的需求管理一样,对大多数人来说,短期的稳增长项目对东北而言显然“期待感更强”。

这不,《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的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重大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而且,人家发改委连今后每年干多少项目都安排好了——2016年62项,2017年33项,2018年32项。

稳增长项目已然“箭在弦上”。

新疾沉疴——仍多

可能有人说了,发力投资“铁公鸡”不是又搞强刺激吗?是不是在饮鸩止渴?

其实,这话还得从两头说。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扶植伪满洲国,将“首都”定在了长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当时长春是整个亚洲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最好的城市之一。即使是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是稳居全国之首。可是,正如昨天喝羊汤解不了今天的饱一样,再好的基础设施也会慢慢老化,也有难以跟上新经济、新业态需要的一天。就像传统百货大楼再怎么改造,也比不上各种新型商业综合体的购物体验。

前几天,东北某著名高校的一位经济学者在和岛叔聊天时,也谈到了基础设施的问题。他很羡慕东中部地区发达的高铁网络,慨叹覆盖东北的高铁网至今还未形成,基础设施还有很大改善空间。

“东北国有经济比重一直很高,目前指望当地民营资本有大的做为恐怕不现实,因此从沿海发达地区吸引民间资本到东北投资兴业是个可行的办法。高铁修好了,人员、物资流动就更便利,这非常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如果能逐步补上这些短板,那么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对东北经济都有很大帮助。”他分析。

中医治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在岛叔看来,1.6万亿的投资项目其实主要还是着眼那“三分治”,并为“七分养”争取时间、奠定基础。毕竟,东北经济的根本问题还在于体制机制。

几个月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其实对东北诸多“病灶”给出了清晰的诊断: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其实,说得更露骨一点就是——你的游戏规则缺乏吸引力。

在经济学基本原理中,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无外乎两大动力源——一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人口的增长。而在行政主导资源分配、个体才能无法得到应有回报的游戏规则下,全要素生产率难以内生性提高,劳动者则要么进入有利于获取资源的“体制内”,要么流向游戏规则更公平的沿海地区,成为某种意义上用脚投票的“制度移民”。如此一来,东北经济岂能不下行?

这些年,东北劳动力外流严重

除了人口流失之外,东北“未富先老”现象也很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年轻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幅流失,另一方面也因为生育意愿降低。

以黑龙江为例,从1995年到2012年的17年间,黑龙江省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口比例均增长了两倍,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1995年的7.4%提高到2012年的14.8%,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则从4.4%提高到8.8%。而生育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早期是计划生育执行严格,如今则逐步变为生育成本过高。

可见,东北面临着“体制机制死板——经济下行——人才流失——财政吃紧——社会保障无力——生育率下降——经济下行”怪圈的威胁。

希望之地——不弃

正因如此,尽管很多人对发改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叫好,但大家也都明白,只有坚持深化改革(包括市场环境、官场环境、生态环境)才是促使东北重新进入良性发展通道的钥匙。岛叔以为,无论援助的力度有多大、效果有多显著,最终东北还是要逐步强化它自身的造血机制,让高素质人才为东北的“游戏规则”所吸引,让非公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更好发展,让创新盘活整个东北的优质资源,让东北的优势产业做精做强,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全新的经济增长。

说到这,也许有人该批评岛叔在这“画饼充饥”了。但真正到过东北、了解东北的人对这片希望之地的雄厚优势和潜力其实都心知肚明。

举个例子,今年年初,岛叔便去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站。从小就痴迷各种工业设备的岛叔指着核反应堆外面的安全壳问现场工程师“这些零件都是我国哪些企业产的?”工程师说安全壳(即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是核电站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国大多数安全壳都是位于黑龙江的一重集团生产的。此外,“华龙一号”核电站的安全阀、发电机转子、冷却设备、港口专用起重机等不少“高大上”的工业装备也都产自我国东北。要知道,核电可是当前中国制造走向海外时拿得出手的一张金字招牌。

如今,看到国家对东北振兴再出招,岛叔也深深地为东北攥了攥拳头。东北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发展潜力也亟待激发,国家为东北振兴其实给出了非常优渥的扶持政策,能否落地生根?这下一棒的接力已经传到了东北官员和百姓的手上,如果不能破除“等靠要”的政策惰性,下大力气整治官场和投资环境,那再好的政策都会成为一纸空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责任编辑 郜月飞)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