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山路看新景

2017-10-23 15:17  

恩施多山,车行山路山色新。

退耕还林,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游则游,荒山变“金山银山”。弯道取直,横空出世,崇山峻岭,咫尺之间,“天险”变“通途”。

多山恩施,曾经沉重。山高路远,层峦叠嶂,挡住的不只是步履。山多地少,开荒开到山坳坳,种地种到山尖尖。

突出大山重围,发展求进,生态要守。进,不是冒进,守,不能死守。认识刷新、机制创新,守中有进,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底线成了红利。

取直自然有新路,新路,来自思路。走新路,关键在人,关键在路径。按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恩施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后发赶超路上有“干货”。

产业铺路,大道夯实,发展路上才能做足“+”法。

“+”,是认识的延伸,是思路的拓宽,更是因地制宜的机制创新,联系实际的行动加码。

“旅游+”,恩施市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上抓发展,山水化金银,下活历史文化“大棋局”,珍珠串项链,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筹,30多万人吃上“旅游饭”,硒都旅游走出大山,拉动百姓致富,信心满满。

“生态+”,这一“+”,“+”出2015年市域经济考核在全省29个生态功能类县市中第一位。“+”出4.2万家的市场主体,8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城镇化率从2011年底44.7%提高到目前的53.2%,全市生态村达到127个,其中省级生态村50个。“+”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称号。“+”出富硒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

身居后发,砥砺向前。精气神也是生产力。激发内生动力,将先天优势转变成先行优势,才能弯道取直。

“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总有一股干劲儿”,凭着这股劲,恩施市经济发展跑出速度、力度和态度。恩施市地方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85亿元;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4亿元,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20.88万人减少到10.6万人。2016年建成120万亩特色基地,13777户40926人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037元。

不求最大,但求最特。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城镇建设拒绝摊大饼、一心蒸小笼,脱贫攻坚不搞大水漫灌、确保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就是尊重规律,有舍有得。

奇山险峻,秀水多情。恩施多山,一路行来,与多姿多彩绿水青山相映衬的,是珍珠般点缀其间的新村小区。借着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型城镇化契机,恩施把自然生态、城镇形态和产业业态着力创新,民族风情、建筑风貌、历史风物力求特色。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特的新型美丽乡村,成为生态美百姓富的有力支撑。

这个夏天,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民俗红火“烧”到山外,外来游客从一日游到七天住宿,甚至包月养生,“一年四房间基本没有空闲。”返乡创业的村民郑光伟没有想到。恩施市红土乡稻池村乡村旅游正在如火如荼“备战”,一洞带八景,八卦池塘绕农家,易迁新居与特色民居布局特色新村。因势而造,依山而兴,恩施市白杨坪镇鲁竹坝葡萄园掩映下的青瓦白墙交相辉映,美丽乡村藏富梦。

以人为本、生态立业,景田相望、农旅相生,自然释放红利,恩施市按下发展“快进键”。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既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又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恩施市这样发声。

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并非捡到篮里都是菜,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面对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赢先机的突围战,恩施市抢得“先手”。

车行恩施,主干路在崇山间环绕,路边不时闪出条条新路。大树藤蔓牵四周,一树繁茂带来万山绿。

山高,人更高。山行恩施看新路,看到的是思路、信心、定力与勇毅。

来源:硒都新闻网 记者严鹏

(责任编辑 文梦)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