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治理“再行动”

2017-10-13 11:26   湖北日报  

让村集体家底看得见、摸得着

——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治理“再行动”

图为:检查组在重点清查

图为:孝感市施行“三资”评先考核

图为:督查组在京山调研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交易

图为:工作专班在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察看财务公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日益增加。然而,权属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如同一道厚厚的“围墙”,阻碍基层发展,损害群众利益。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就是要推倒这面“墙”,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集体经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让农民公平公正地共享村集体收益,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去年全省部署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巩固拓展专项治理成果,持续用力抓好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今年4月,全省启动了为期7个月的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治理“回头看”,对清理不到位的“再清理”,对整改不到位的“再整改”,对查处不到位的“再查处”。

截至今年9月底,2016年全省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已整改62022件,整改率达到98.7%;处理移交纪检、司法机关问题线索855件,处理率达到95.5%。2017年新发现问题15082件,涉及资金11.57亿元;违纪问题338件,涉及资金2207万元;违法问题14件,涉及资金897万元;已整改问题10817件,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问题线索264件,向司法部门移送问题线索18件;退赔1.77亿元,党纪政纪处分481人;通报113期、306人。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清理整治和全面整改,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引发的矛盾和信访问题有效化解,以农村集体资金、账务委托代理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找问题,先拿自己“开刀”

今年4月,一场基层治理风暴在荆楚大地上刮起。

全省村级组织向自身“开刀”,对照农村集体“三资”治理“回头看”的重点内容,逐项逐条全面自查,逐村建立问题台账,对群众反映强烈、上访较多的突出问题重点自查,对自查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线索及时上报。

营造氛围,让专项治理深入人心。武汉市举办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及财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培训“三资”管理人员110名。蕲春县各乡镇举办镇干、村级财务负责人、报账会计、财经所培训会15次,培训人员1520人次。鄂州市在各类报纸刊登信息9条,广播宣传70条,电视宣传1次,网络宣传26条,刷标语340条,拉横幅193条;发放宣传资料7640份,简报6期,通报3期。十堰市多次利用当地主要媒体,大力宣传“三资”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动态信息,刊登相关调研文章、简报、信息50余篇。

三追三查,是各地工作进行自查自纠的重要“法宝”。

“三追”即追遗漏,追空白,追死角。对被个人无偿占有、没有登记造册、长期低价发包的集体资产、资源重点突破。麻城市以清理农村集体“三资”合同为突破口,把好“六关”刹住基层“微腐败”源头,全市共清理合同5266份,其中清理废止集体“三资”违规合同781份,双方协商重新签订合同1208份,增效总额1558.4万元,村平增效3.5万元。

“三查”即对清理不到位的“再清理”,对整改不到位的“再整改”,对查处不到位的“再查处”。蕲春县对2016年没有完成整改销号的220个问题和141个自查“零报告”的村,重新分解到乡镇进行再次整改;南漳县东巩镇对昌集村原村财经委员刘杨贵拒不返还村集体退耕还林款12800元问题,转交镇纪委处理;襄阳高新区刘集办事处对大桥村3组承包者3年未交承包费累计2.5万元问题,移交至司法机关处理。

整治行动实现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不断巩固专项治理成果,确保整改措施和成效真正传导到“末梢神经”,让群众感受到专项治理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再督查,关键时刻敢“亮剑”

如果说,自查自纠是“敢于碰硬”,那么,重点检查就是更深层次地“触及灵魂”。

自查过后,省专项治理工作专班秉承“发现不了问题就是问题”的观念,紧盯问题易发多发单位、自查自纠“零报告”的地方和单位,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今年盛夏,从鄂西北到鄂东南,从平原到山区,到处都留下了省专项治理工作专班的身影。

聚焦重点,打出“组合拳”。省农业厅先后组织开展三轮巡察,重点督导了58个县(市、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进度,把自查发现问题较少或“零报告”、群众反映较为强烈、自查自纠工作进展缓慢以及边查边犯、顶风违纪的地方和单位作为重点对象。工作专班综合运用受理举报、明察暗访、专项检查、调阅卷宗、走访群众等方式,深挖细查,同时建立专项治理QQ工作群,及时掌握市县工作动态,随时提供政策指导。

真抓实干,督促“真整改”。针对一些基层单位整改重视不够、力度不够等问题,工作专班督促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逐一对账销号,对敷衍塞责、整改不力的,严肃指出、及时提醒、督促纠正;对已经整改的问题,督促继续抓巩固、抓深化、抓提高;对正在整改的问题,督促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推进;对因受客观因素制约、暂时难以整改到位的问题,督促问题单位写出情况说明,并制定整改规划,划定时间节点,做到真认账、真反思、真整改。

执纪问责,形成“威慑力”。各地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办法和措施,通过集中检查、重点抽查、明察暗访、信访受理等方式方法,对违规违纪问题直查快办、及时反馈、适时通报,保证了“回头看”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黄冈市黄州区纪委督导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组织9个督导组下乡到村检查督办累计377天,全区通过清理收回资金270万元、增加资产298万元、增加资源1.14万亩;武汉市黄陂区对18个街乡进行了重点抽查,发现违规问题236件,涉及金额1.87亿元,党纪处分28人,刑事处理8人,移交纪委37件,移交司法机关3件。襄阳市襄州区以乡镇为单位,细分问题类型,实行包案到人,印发《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包保责任登记表》,从而确保已整改的问题有记录,正在整改的问题有进度,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完整的保包网络,杜绝问题出现反弹反复。随州市对新发现违规问题边查边改,全市共发现问题线索172个,涉及金额286万元;违纪问题3个,涉及金额1.6万元。已整改问题133个、已退赔金额47万元。给予有关责任人纪律处分8人,组织处理3人。

省农业厅厅长肖伏清表示:“对问题线索要逐一调查核实,无论涉及到什么人、无论职务高低,都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建机制,无“微”不治保长效

治理村级“微腐败”,需久久为功。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将专项治理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建章立制,落实主体责任。省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抓住契机,督促有关部门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该完善的完善。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湖北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省农村经营管理局印发《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十严禁”“十不准”规定》,并要求张贴到村、组,教育村组干部自觉履职尽责,规范权力行为。

针对2016年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省农业厅还起草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监督管理规定》,“开前门、关后门、堵旁门”,多措并举、注重源头治理;神农架林区新华镇、红坪镇、松柏镇修订完善财务制度和报销程序10项;利川市修订完善制度257项;鹤峰县起草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实施细则》;随县编印了《强化三资监管遏制农村腐败》,摘录印发省纪委一系列通报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关规定。

创新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村账乡管”模式在我省推行多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但也存在弊病:乡镇财经所管钱批账一手抓,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再之财经所人少、管理乏力,造成村级财务预算执行不严格、票据使用不规范、隐瞒或虚列收支等问题突出。黄梅、大冶、远安、巴东等地积极探索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新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第三方代理村级账务,使乡镇财经所从“运动员、裁判员”双重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监督第三方。

荆门京山、宜昌夷陵、武汉蔡甸等地,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通过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今明两年,全省将完成清产核资工作,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行股份制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集体“三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效率不高和管理不规范问题。

科技防腐,信息化服务平台向下延伸。2017年,省农业厅投入300万元,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和实时监管,逐步实现了程序制度化、操作透明化,从源头斩断“不该伸的手”。以平台为支撑,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2016年共有13290宗集体资产和资源承包租赁、集体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交易金额高达37亿元,为村集体增收节支2亿多元。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加强后,村集体“荷包”暖了,村民心里亮堂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

[典型一]

武汉新洲:查问题落实整改建制度规范管理

武汉市新洲区2016年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中发现的2438件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回头看”新发现违规违纪问题66件,涉及金额144万元,已整改38件,退赔42万元,党纪政纪处分27人,组织处理16人,移交纪委问题线索12件。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三级责任。在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回头看”工作专班,负责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办工作。各街道、村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区、街道、村三级联网,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强检查督导,通报两类典型。抽调业务骨干组成督导组,对全区进行全面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工作抓得好的地方给予通报表扬;对行动缓慢的地方给予通报批评。

加强难点突破,严把经济合同“十关”。严把台账关,统一建立资产、资源台账和电子档案;严把方案关,统一由街“三资”管理监督委员会审核发包方案;严把发包关,统一由街“三资”委员会现场监督招投标;严把签订关,统一使用街印制的经济合同文书;严把票据关,统一使用省印制的收款收据收取承包款;严把入账关,承包款统一入街服务中心专账;严把鉴证关;严把公开关,资产、资源发包结果统一向群众公开;严把结算关,合同到期统一由街服务中心提醒结算;严把归档关,经济合同统一由街服务中心分村保管。

加强制度建设,着眼综合施策。区委组织部、区农经局和区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公开的指导意见》,从制度上对全区村务公开从内容到形式、从程序到监管,实现“八个统一”。扎实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把“回头看”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摸清家底,明晰产权,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典型二]

老河口:全面开展清产核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老河口市坚定不移地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计清理不规范合同2300份,清理尾欠资金780万元。通过重新发包,新增集体资产560万元。先后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的4名乡镇干部和16名村组干部进行了约谈,对2名违纪违规的村干部进行了问责。为村集体挽回损失314.71万元。

老河口市坚持党的领导、群众参与、公开透明与依法清收相结合,探索出——全面清查、初审初核、合理分类、现场评估、综合研判、废止终止、依法重签、整理归档的“八步治理法”。全面清查,统一建立台账,经村支书和乡镇包村干部签字后报乡镇合同清理专班。初审初核,主要是由乡镇合同清理专班根据合同主体权限、合同程序、合同期限、合同内容、合同执行、合同标的等6个方面进行统一认定和合法合纪性审查。合理分类。现场评估,乡镇、村合同清理专班逐一现场查看和价值评估,综合研判、废止终止违规合同。

坚持促进各乡镇以问题为导向,逐村开展“三资”整治工作,强力整治低租贱卖“三资”行为,依法取缔有失公允、标实不符、违约失约、违背政策的无效合同286件。清产核资结束后,市乡村逐级按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类登记造册,实行台账管理;坚持宣传教育与督办问责并举,对清查清收工作开展不力、进展缓慢的村支书进行约谈,对有意瞒报漏报、弄虚作假的村组进行严肃问责。同时,以老河口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出台了《关于严格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严格规范集体资产处置方式、期限、程序、价值评估。对村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承包或出让的,一律通过老河口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

[典型三]

麻城:把住“六关”清理合同刹住基层腐败源头

麻城市以清理农村集体“三资”合同为突破口,把好“六关”刹住基层“微腐败”源头,全市共清理合同5266份,清理资金3.6亿元,资产5.1亿元,土地资源44.4万亩,林地资源104.9万亩,水面资源9.5万亩,“四荒”面积1750亩。

把住政策宣传关。全面培训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印制《清理废止农村集体“三资”违规合同工作资料汇编》发到各村。歧亭镇制定村级工作奖补措施,每清理废止一份违规合同奖励1000元。

把住清理登记关。全市共清理废止集体“三资”违规合同781份,双方协商重新签订合同1208份;增效总额1558.4万元,村平增效3.5万元。

把住合同废止关。针对清理出来有瑕疵的合同,积极与当事人协商调整,补签续签完善合同。闫家河镇太子庙村支部书记冯某率先示范,主动提高自己原来承包的荒地租金,为该村清理废止违规合同开了个好头。

把住违规查处关。对违规侵占、无偿强占集体资产资源的行为,及时处理。宋埠镇临街8个门店被部分居民长期无偿占据,该镇成立工作专班将该栋房产拆除,建成门店后对外出租,村集体每年可增收30余万元。

把住资产增效关。对收回的违规发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标的额达到1万元以上的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发包;对经过清理并规范到位的集体经济合同,及时归类建档,建立承包合同管理台账。

把住经济发展关。闫家河镇李家楼社区已有年集体经济收入33.5万元,这次清理后,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50万元;福田河镇大旗山村将部分农户闲置、荒废、无收益的土地进行流转并分类规划,用于鱼塘养殖、精细茶园、栽种优质“福白菊”,村集体每年可直接增效10万余元。

来源:湖北日报

(实习编辑 文吉征)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