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了啦!昭君离乡前唱过的湖北民歌可能失传!你听过吗?

2016-03-02 09:38   长江云  

声音……川流不息,记录生活,承载文明,反映时代的变迁。我们身边,有多少声音正在成为回忆?

▼记忆

  在湖北兴山县,群山之中香溪河水婉约而过。有一古老的声音,曾经唱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哀怨与忧伤,也唱走了村民们日落而息之时的疲乏和劳累。今天的荆楚大地,这歌声依旧还在回响。湖北兴山民歌,这只曾温暖了一代人记忆的农村大喇叭,至今还发散着流转千年的荆楚余韵。


 

  在王昭君的老家湖北兴山县,传说昭君出塞前,回乡探亲,在香溪河的小舟上,怀抱琵琶,弹了一曲《琵琶行》,唱了一首兴山民歌。

 

  一曲一歌,哀其何何。

 

  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香溪河水,静静流淌,河抱青山,空谷幽幽。如同很多民歌一样,兴山民歌几经沉淀、几经变迁,在某个角落里,悄悄诉说着曾经的时光。

 

 

▼传承

  兴山古歌音调奇特,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歌唱。

 

  在一片失传声中,兴山民歌传承了下来,证明了我国传统音乐顽强的生命力;证明了我国有独特的本土音乐,揭示了荆楚古歌的面貌;证明了我国民间艺术实践中,存在着与出土乐器相一致的律学原理;它见证了我国民间“鸡鸣歌”唱法的持久流传性;作为文化纽带,也有助于我国南方多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

 

  对于民歌来说,传承几乎是它的生命。

 

  2011年4月的那个春天,在四川绵阳,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评选活动敲响锣鼓,兴山民歌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被称作是“山歌婆婆”的湖北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将歌声带到了台前,在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唯一一个优秀传承人奖。

 


 

  时年74岁的陈家珍,把兴山民歌的原汁原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兴山民歌的发现与整理者王庆沅说,它的历史定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是没问题的。这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民歌,是巴楚地区典型的发音,是几千年历史的传承。

 

  如同深埋的珍珠历经风沙,再次露出光芒,兴山民歌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2013年5月29日,一位青年艺术家前往兴山,想要一探究竟。

 

▼探寻

  一开始青年艺术家李玉刚有一个想法,把陈家珍老人唱的兴山民歌,融入到《昭君出塞》舞台剧中。

 

  为了挖掘王昭君当时家乡的音乐形态,李玉刚找到了陈家珍老师。

 

  在融洽的氛围里,陈家珍老人再度展开歌喉……


 

  陈家珍老人的歌声、神情和肢体语言,完美合一,叩击心灵。

 

  李玉刚曾先后两次前往兴山采风,听陈家珍老人唱歌,并将其全部录下。李玉刚发现,他找到了最重要的素材。穿越千年的历史,这把锁要打开,兴山民歌就是那把钥匙。

 

  “它当时叫‘风’,我们现在说采风,我们的民歌就是从风里面来的。”李玉刚说。

 

  去年4月,舞台剧《昭君出塞》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开场的兴山民歌,像风一样带走了所有人的思绪……


 

  大型诗意舞台剧昭君出塞,琵琶曲和兴山民歌,道不尽说不完那浓浓的乡愁。

 

  当兴山那样原始的声音响起的时候,很多人都潸然落泪。它远比现代音乐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据了解,当年发现兴山民歌的王庆沅已经79岁了,唯一的传承人陈家珍也在一天天老去。


 

  王庆沅担心陈家珍的歌声,如果没有适当的抢救和传承,将再次被历史的风沙掩埋。兴山民歌,还有传承的机会么?

 

  答案是必须有!

 

  原来,兴山的山河里,流淌、蕴育着的不止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明,还有自古不灭的希望。

 

  在兴山县高岚小学,兴山民歌得到了传唱。陈家珍老人教的很起劲儿,兴趣班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这下咱可就放心了。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