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一行来到定点帮扶村——宣恩县椒园镇石马村走访贫困户、调研茶叶产业建设。省农业厅自去年10月开始定点帮扶石马村以来,为该 村200多户茶农免费赠送茶叶有机肥14吨,为100户贫困户各免费发放1台生物质气化炉,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2期200人次。
据介绍,省农业厅从1994年开始定点帮扶宣恩县的贫困农村至今已有23年。23年来,省农业厅先后选派90名专家组建23届工作队驻点帮扶了宣恩县椒园 镇三河沟村、黄坪村、庆阳坝村、石马村,珠山镇大坝沟村、封口坝村,晓关侗族乡中村坝村,高罗镇板寮村等,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过程中,省农业厅与县、 乡、村一道为驻点贫困村建设出谋划策,在项目及资金上着力扶持,被扶持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2008年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视察,肯定了省农业厅工作队驻点帮扶贫困村的奉献精神和宣恩人民脱贫致富的作为与实绩。
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得到加强
针对村级组织阵地建设薄弱的情况,省农业厅在驻点村参与投资,建成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共4060平方米,配备了电脑,接通了宽带网络,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 建起公共活动阵地,在驻点村建成休闲文化广场共3200平方米,配备了健身娱乐设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建立村级文化传播阵地,为驻点村分别建 成科技书屋、配备远程教育终端,开通集党课、政策宣讲等于一体的“空中课堂”,成为培训农村党员、传播致富信息的文化窗口,增强了村支“两委”的凝聚力和 战斗力,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村民科技素质提升
贫困村民有持续得到实用科技培训的强烈愿望。省农业厅参与围绕驻点村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参训人员熟练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成为“技术农民”。
据统计,举办茶叶生产管理加工、白柚栽培管理、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沼气安全使用、农机操作等技术培训66期6200人次;根据用工市场需求,组织村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14期1200人次,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技术工人”。
农村产业经济得到发展
农村产业经济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发展定点扶贫村的产业经济,省农业厅参与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策略,因村而宜培植茶叶、白柚、黄金梨、蔬 菜、畜禽养殖等村级产业,相关村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效果园、人均年出栏1头以上生猪。三河沟、封口坝、中村坝、大坝沟、庆阳坝村人均种植茶叶1.6亩,年 人均茶叶收入3000多元。黄坪村人均种植黄金梨1.2亩。板寮村建成贡水白柚2200亩。还在驻点村推行“猪—沼—X”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共建沼气池 940口、沼液储存池120口,铺设田间施肥管道6400米,安装太阳能杀虫灯320盏。
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贫困村村民生产条件落后生活艰苦。据此,省农业厅参与整合资源,形成支持合力,在8个驻点村累计投入资金3200万元,实施以路、水、农田水利设施等为重 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村组到户公路95公里,扩建、硬化村组公路42公里,建便民桥5座,建水池151口8680立方米,铺设水管15万米,改造沟渠 6000米,整修河堤5000米,扶贫搬迁58户,建设特色民居491栋,改造街道650米,建成8个民族特色民居村落。
(责任编辑 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