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人车喧嚣,门内茶香萦绕。7月17日,鹤峰香润茶业有限公司院内工人正忙着晾晒才收购的新鲜茶叶。
“晴天晾晒茶叶,制红茶。”公司负责人鲁洪业主动介绍他们手中的工作。
2010年,24岁的鲁洪业退伍回到家乡,虽然家人和邻居都为他退伍军人的身份自豪,但只有他自己明白内心的空虚,毕竟除了当了五年兵,自己没有学任何一门手艺。
“自小看父母购茶、制茶,看着看着就熟记于心了。”今年30岁的鲁洪业淡然一笑。但是,也只有时间能把创业路上的艰辛沉淀成这样淡然的笑。
2012年,鲁洪业决定办新厂,成立公司,把五里乡的红茶名气打响在外,这一决定立即得到家里的支持。鲁洪业拿着父母积攒20年的40万元四处找厂房。
“建新厂房成本太大,资金问题解决不了,买旧厂房划算。”考虑到只有40万创业资金,鲁洪业买下街上的一家旧茶叶加工厂。
“买下旧厂房,机器设备就买不起了。没办法,就到处借,七凑八凑又凑了50万。”鲁洪业母亲罗婷桂说。买了新机器,一家人全部投入繁重的制茶中,收购茶叶、晾晒茶叶、茶叶加工炮制、茶叶销售,连着半年,他们都不敢松懈,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
2013年,茶叶生产刚步入正轨,厂房房顶就因一场大雨倒塌,导致5万元的机器损失和10万元的茶叶损失,一年的收入付诸东流。
经历过创业的苦难,如今鹤峰县香润茶业有限公司迎来了明媚的阳光。
“今年收鲜茶叶200万公斤,收干茶35万公斤。今年总算能把借的50万还清了。”说起一年的成果,鲁洪业露出宽慰的笑容。一人致富不是难事,把乡亲们带着致富才是真的有本事。
“三亩茶,一年能收入6000元,全是在这卖的。”水泉村贫困户方正科正来卖鲜茶叶,他收起卖茶的两百元钱,满意地点了点头。
“没有这个厂的时候我卖的都是2块钱一斤,现在是6块钱一斤,我今年已经卖了1000多斤了。”五里村71岁老人李孝忠向鲁洪业投去感激的目光。
“我常年在这打工,再加上家里的2亩茶,一年也能挣到两万。”十字村54岁贫困户田文举边忙着手里的活边介绍。田文举一家老少五口人,除了家里的两亩茶,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鲁洪业考虑到他家里还有读书的孩子,主动请他到厂里做事。
鹤峰县香润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共带动五里乡6各村200多户茶农提高经济收入,在创业之前,鲁洪业从未想过自己的成功竟能改变这么多人的生活。“没想到有这样的结果,现在我和乡亲们因为这个厂更亲了。”
2015年,瓦屋村29岁村民陈光耀在外出打工时胳膊意外伤残,鲁洪业立即送去1000元的慰问金。“我们是同龄人,我又是个党员,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怎么能看着不管?”
“鲁洪业是当过兵的,又是共产党员,我们信得过。”前来卖茶的村民都这样评价。
随着茶叶加工厂的逐渐增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打破传统制茶销茶方式让鹤峰县香润茶业有限公司独树一帜?
“注册商标,建立品牌。”鲁洪业敏锐意识到,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树立品牌。
“年轻人看得世面多,我们都支持。”罗婷桂说。她用20年的时间赢得了众多农户的信任和支持,为了让公司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她毅然支持儿子的决定。鲁洪业带着家人和乡亲们的梦出发了,路越走越远,视野越来越宽,情越来越浓。
如今,鹤峰县香润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已经在国内18个省销售,年产量由以前的20公斤到现在的50万公斤。“把厂再扩大一些,争取明年茶叶产量翻一倍。”鲁洪业自信地说。
来源:鹤峰新闻网 记者 张道秀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