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 | 凉雾:半场“答卷”大有看头

2016-08-17 11:55  

8月,进入伏天的利川依然凉爽。在凉雾乡境内,千亩莼菜田里,村民正加紧采摘莼菜,赶在莼菜采摘季结束前再多挣点;马前民宿示范村里,每家每户都几乎住进了前来避暑的“候鸟”;位于南环大道旁的交通物流园施工现场,数台挖掘机正挥舞着铁臂平整场坝……

一年过半,站在半场之间,凉雾乡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一片叶子鼓“袋子”

采摘莼菜

8月11日一大早,凉雾乡继昌村4组村民林应书跟往常一样,与邻居大姐相约来到位于七组的莼菜基地采摘莼菜。马上莼菜采摘就要进入尾声,林应书想在最后20天的采摘季里再多挣点。

林应书家里有4口人,老公在家侍弄那几亩田土,大儿子在外打工,挣得的工资仅够他自己开支,家里指望不到他,还有个小女儿在读小学4年级。

“我从4月20日开始到基地摘莼菜,在旺季时,最多一天可以摘130斤,可挣到260元,就算不使力摘,平均一天也能挣个160元左右。”林应书告诉记者,三个半月时间里,她光靠摘莼菜就为家里增收了15000元。

林应书采摘莼菜的基地属于利川市继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现已在凉雾乡继昌、马前、关东、陶家沟等村建立优质高产莼菜生产核心基地1500亩,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莼菜10000亩。

据介绍,该公司基地用地属于流转耕地,每年可为村民带来直接效益75万元,基地发展莼菜当年即可采摘,投产后直接带动农民600户1000余人就业,年人均可增收15000元。仅就继昌村莼菜基地而言,150亩的莼菜田从前期的田间管理到采摘,可解决130名村民就业问题,为当地村民直接增收百余万。

目前,凉雾乡已发展莼菜7000余亩,现有留存面积10073亩。除继昌公司外,还有1家农业公司及4家专业合作社自建核心基地1500亩,50亩以上大户3户,另有天佛、山野、多仁多三家企业合作参与收购、销售。

一片小小的叶子,让凉雾乡的村民在家门口鼓起了“钱袋子”。

一条大道拉“骨架”

G350绕城线

站在凉雾集镇制高点,起于老场村猫耳洞、终于池谷村池谷塘的G350国道凉雾集镇改线路工程尽收眼底。该工程全长5.1公里,总投资4800余万,于今年元月21日开工,目前路基工程已完成80%工程量,预计9月中旬可进入路面施工阶段。

“你不要小看这条路,这条绕镇线不仅能够改善凉雾集镇功能,还直接拉大了集镇骨架,改善了西向交通。”凉雾乡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钟登琼告诉记 者,G350国道凉雾集镇改线路工程以北的区域已全部纳入集镇范围,凉雾集镇可增容不少,而且这条线路缩短了凉雾与城区的距离,“过不了两年,凉雾就有可 能发展为利川城区的一部分了!”钟登琼对具有区位优势的凉雾作出了预判。

钟登琼的预判并不是空穴来风。走在凉雾集镇,干净整洁的路面、统一样式的广告门头、标准的交通标识标牌,若不是街道不够长,真能让人产生“身在城区”的错觉。而这些“错觉”都得益于该乡的“六城”同创工作。

今年已56岁的牟伦梅是凉雾集镇土生土长的居民,她在集镇靠卖菜为生已25年,集镇的一切变迁她都见证并直接参与过。

凉雾集镇就一条主街道,以前路面狭窄、破烂,下雨就是一路泥泞,遇上赶集,以路为市的村民将路堵得水泄不通,车辆在这里堵一两个钟头不是稀奇事,道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广告牌、雨棚随处可见。

“自从‘六城’同创后,集镇真的大变样!镇里给道路两旁的门店统一了广告牌,把雨棚也给拆完了,还安上了路灯。”牟伦梅告诉记者,凉雾没有专门的农贸市场,镇里就给他们临时指到举人街里面经营,赶集的时候大家都到举人街里面去,集镇道路拥堵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现在交通好了,环境好了,乱停乱靠、乱摆 摊的现象没有了,晚上出门玩到十点钟也不怕看不到路,我现在在举人街路口租了个摊子卖菜,今年来买菜的有好多外地人,都是来我们这里避暑的,他们也都说我 们凉雾好!”说起集镇的变化,牟伦梅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据介绍,凉雾乡在开展“六城”同创工作中,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为集镇添置了道路绿化、栏杆,整修了街道、人行道,划上了停车位、交通标识,在几个月时间里让一个集镇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巨大转变。

一个村子全民宿

凉雾的街道

8月11日,马前村21组的覃彩玉刚送走住在家里的最后一批客人,正忙着做午饭。

今年,覃彩玉将家里的房子按照乡里的民宿标准装修了一番,开起了仙女洞生态农庄,于5月中旬开门纳客,两个半的时间里,农庄的五个房间10个床位共接待了4批客人40人次,几乎都是旅行社帮忙衔接的三日游的客人。再加上覃彩玉自己擅长做农家饭,在接待避暑客人外,她还在家里开起来农家乐,来吃饭的游客还可 以在她家的鱼塘里钓鱼、捉虾,生意十分火爆。

从开业至今,覃彩玉的农庄为她带来了2万余的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覃彩玉对自己选的这个致富门道很满意。

在马前村,覃彩玉家并不是个例。几乎村里家家户户都和覃彩玉家一样,已经发展或者正准备发展民宿。而这条致富路,正是乡党委政府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发展成为民宿示范村!

去年,该市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完善马前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首批23户村民按统一标准增添板床、被盖、卫浴、电视等,试点发展民宿产业。今春,马前村根据游客反馈信息,提档升级接待能力,新建文化活动广场,开通公共无线网络,打造旅游观光景点,统一接待标准规范,丰富游 客文化娱乐生活,让游客“住得起、留得住、愿消费”。

经过上半年的升级打造,马前村民宿基础设施完善,吃住游娱购要素齐全,已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民宿旅游基地。截至目前,该村已有民宿房间421间、842 个床位,发展集体就餐点“马前公社”1个,农家乐6家。1至6月,该村民宿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0余万元。 

一条宽带全覆盖

8月10日下午,“叮、叮!”,85后小老板娘刘甜的手机微信响了起来,“又有顾客在微信上下单了!”

11日早上七点,刘甜拿起篮子钻进位于关东村的番茄基地大棚里,为网购的顾客采摘最新鲜的蜜思果。经历了去年营销失败的惨痛,刘甜今年提前做好功课,电商就是她推出产品的一条新路径,而且事实证明,这条路径很不错,从7月开卖至今,刘甜平均每天通过网络可卖出15单产品,销售额500余元。

“我们现在处在网络试卖阶段,销售量虽然不大,但前景很好。”刘甜对她的电商销售很有信息。

而刘甜选择的这条营销路径的实现,与凉雾乡的“宽带乡村”全覆盖工程分不开。据了解,至目前,凉雾乡已开通宽带且达到20兆接入速率的村45个,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宽带进村达到100%,实现了全覆盖。

凉雾乡是利川市信息化示范乡。该乡依靠宽带实现的“幸福新农村”平台涉及的“政府云视频会议系统”已经覆盖辖区所有工作站,“智慧医疗”的远程问诊已经和 村级卫生室相连,网络预约挂号平台为群众提供了全省200余家二甲及以上医院的门诊挂号和专家预约,红豆杉家庭农庄等企业通过“幸福新农村”网络平台实现 了“让农产品走出去”,凉雾小学的“爱心小屋”弥补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免费wifi及智慧旅游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群众已充分享受到信息 化带来的各种便利!

一年过半,站在半场之间,凉雾乡的期中“答卷”很有看头!

来源:中国利川网 记者 牟黎黎 实习生 高欢 通讯员 黄震

(责任编辑 罗茜)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